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川剧团重生

成都繁华夜色下 唱一出流量戏

2023年10月14日08:50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小字号

原标题:成都繁华夜色下 唱一出流量戏

化妆间里演员正在忙着准备

化妆间里演员正在忙着准备

三花川剧团晚上六点的综艺表演

三花川剧团晚上六点的综艺表演

这里被称为成都“最接地气”的民间川剧团。藏在收藏品市场负一楼,没有华丽的大舞台,一旁狭长的30平化妆间要供20多位演员化妆。这里被网友称为“宝藏川剧团”,在小红书、抖音上多个网友自发“安利”。不少人提着行李箱赶来看戏,还有人带上设备为它拍纪录片。

  这里就是三花川剧团。3年前,剧团濒临倒闭,演员都比观众多。今年的国庆假期里,三花川剧团夜间演出爆满,卖票数万元。下午场的川戏属于老年人,剧团里到处是银白色头发银发一族。夜间场的演出则属于年轻人,听见的只有手机快门声,和年轻人激荡的欢声笑语。

  人生如戏。拥抱了年轻观众、享受到互联网红利的三花川剧团在濒临倒闭之时起死回生……

  壹

  场场爆满

  老川剧团受年轻人热捧 半个月演出销售数千单

  10月10日下午6点过,毛毛雨慢慢下起,成都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在成都府青路附近一个收藏品市场里,一张张透明塑料膜铺在地上当作摊位,发黄的字画、上了年代的铜板、大尺幅的电影海报,上面覆着厚厚的灰,来逛的客人寥寥无几。

  和收藏品市场门可罗雀不一样,紧挨负一楼扶手电梯的三花川剧团却不断迎来新客人。在不大的剧团舞台前,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们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把空荡荡的剧场坐满。台上的角儿们“咿咿呀呀”,台下的年轻人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他们都是来三花川剧团看川剧的。

  当天凌晨,26岁的梁小姐从佛山赶来成都,来三花川剧团看川剧就是此行重头戏。梁小姐凭着手机导航找到三花,盖碗茶、老竹椅,她都是第一次体验。“我在网上刷到了这里,就想来看看这里的文化。三花很小众,演员们对待川剧文化的传承很不容易,我可以看得出他们是真正热爱川剧的。”

  10月6日,28岁的浙江人杨先生和朋友来四川玩。10月11日,刚刚从九寨沟返蓉的两人,马不停蹄地提着行李箱赶来三花川剧团。此前在网上刷到后,杨先生就下定决心一定来看看。

  从今年9月下旬川剧演出开始以来,平台显示三花川剧团售票数千单。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更是场场爆满,卖票数万元。“从外地来的客人问我,‘你晓不晓得现在三花有好火?’我说我不晓得。”三花川剧团创办人之一、“大花”王小娟只感觉到,来的年轻客人越来越多。

  贰

  曾经惨淡

  一度演员比观众多 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这是一个民间川剧团,三个女人一台戏,3个创办人“大花”、“二花”、“三花”都是女性。用大花王小娟的话来说,“我们都是从妈肚皮里开始学戏。我们就想组织一个川剧团,大家在一起好耍。”2015年8月,三花川剧团在北门大桥诞生了,2019年搬迁至府青路至今。

  365天,除了春节放假,每天下午2点到4点的川剧,雷打不动。尽管如此,早些年唱川剧的生意,还是可以用惨淡来形容。30块钱的剧票,吸引来的都是老年人。时间一到下午,舞台前放眼看到的就是银白色的头发,每个人都脚步蹒跚,面前摆的都是花生瓜子。

  “我印象中最困难的时候,是2020年的一天,观众比演员还少。演出《画蝴蝶》,我演男二号,一共就来了20个观众。”30岁的尹霜在川剧团里4年,从小在川剧团长大,家里三代人都是学川剧,“当时大家都在犯嘀咕,还演不演?演也要亏,不演也要亏,后来达成一致,继续演下去。”

  川剧式微,王小娟认为有观众的原因,“全都是老年人,观众(市场)不景气。我们这个地方房租费一个月一万多,你算下一张川剧票25元,还要包括水电费、演员工资,你觉得可不可能?开一个剧,来40个观众算顶多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固定群体老年观众也越来越少。

  老是亏损,王小娟也想过把剧团关了,“我在屋头也是老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我情愿在这里端茶递水,我就觉得很爱,这种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没办法。”在三花川剧团里,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三朵花”也需要在外接演出,补贴剧团。

  叁

  转变之机

  社交媒体做推广 老剧团拥抱年轻观众

  今年2月,三花川剧团受邀参加了央视戏曲频道举办的《一鸣惊人》戏曲栏目。5月,三花川剧团成员李龙在摄影朋友的建议下,开设了川剧团的小红书账号。“小红书上全部都是年轻人,流量很大,你们可以试试。”

  每天,账号都发布明日演出剧目,还涵盖戏装体验。不到一个月,李龙就感受到“火”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看戏,甚至还有网红赶来。在小红书上,很多网友称三花为“宝藏川剧团”,朴实的演员、铁粉老戏迷、“守艺人”……三花成为了网友心中“成都最接地气的川剧团”。截至目前,三花川剧团粉丝接近3000人。

  10月9日,在眉山读书的大三学生龚鹏宇和同学来拍摄三花川剧团,这是他们的期末作业,“我是江苏徐州人,对川剧感兴趣,通过网络了解到三花。我们想拍一个以三花老板为中心,关于整个剧团发展的纪录片。”王小娟至今搞不懂小红书和抖音,她只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一到晚上,剧团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庞、手机快门声以及年轻人的欢声笑语。

  今年9月下旬,三花川剧团又在抖音开设了新商业活动,双人票非遗传承川剧演出上线。70分钟的演出节目中包含川剧变脸、吐火绝技、皮金滚灯、手影戏、水袖舞等7场节目。三姐妹又投入了几万元,买来一些灯笼装饰,让剧团看起来更加古色古香,有氛围感,还新购入了音响、LED屏幕,方便晚上开场的节目。用王小娟的话说,如果下午场的川剧是为传统老年人而开,晚上的演出就是为年轻人而设——转变思路,融入新的商业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

  肆

  灿然一新

  夜间演出比下午收入多十倍 更新节目吸引年轻人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三花川剧团夜晚的演出场场爆满,“排队要排到一楼上去哦。”王小娟感叹,每场都是100人以上,到目前为止,售出的非遗传承川剧演出票超过7000张。如果从收入上来算,晚上演出的收入是下午场川戏的3~4倍;如果是中秋国庆期间,夜间演出收入是下午场川戏的10倍以上。

  “在以前,我看到每位观众都要喊爷爷、奶奶,现在到了晚上场,我也可以喊一句弟弟、妹妹了。年轻人来了,剧团也更有朝气了。”尹霜本是传统的武生和武丑,现在到了晚上要当主持人和手影戏演员。前不久,尹霜刚刚给自己买了新的游戏机,算是对自己的奖励。

  在三花川剧团里,也有一些改变。传统爆米花、盖碗茶旁增加了川剧变脸玩具,扫码就可以购买。一杯10元的盖碗茶,如果通过手机抖音渠道下单,只需要8块8。

  靠着网络的力量,这个老川剧团正在迎接新生,“这条路我们早就想走了,但一直没有走,为什么?作为手机都玩不转的老年人,我们根本不晓得找哪个。”

  “不靠这些年轻娃娃,我们已经支撑不下去了。感谢这些年轻人,他们把我们带进了各种新媒体平台。我们希望三花越来越好,慢慢地更新节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川剧必须要改革。”王小娟感叹。

  三花川剧团的故事还在继续,唱念做打,跌宕起伏……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颜雪 摄影记者 王勤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