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间 四川收获了什么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四川,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迎来了更高目标。从中国西部内陆省份向国家开放前沿跃升,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时间,四川收获了什么?
十年间
全省约30%的对外贸易、90%的对外承包工程 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
成都海关统计显示,2013年—2022年,四川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从1535.3亿元扩大到3788.7亿元,年均增长10.9%。十年间,四川对共建国家进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高出同期全国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
商务厅副厅长梁勇则从另一个数据维度来概括十年间的成果:截至目前,四川与22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全省约30%的对外贸易、90%的对外承包工程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
四川的“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23个、居内地第三,建立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456对、居中西部第一。
四川的开放通道越走越宽——“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加快构建,建成进出川大通道42条。成都开启“两场一体”运营新时代,2022年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国城市第一。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2万列、约占全国的40%。随着去年底中老班列(攀枝花)首发,东南亚到我国西部及欧洲距离最短国际铁路通道全部打通。
四川在国际间合作更加活跃——在川外商投资企业超1.5万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81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超过1300家“走出去”的四川企业,打造出一张张崭新的“中国名片”。
十年间
西部大开发与国际大通道相关联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出现“双循环”全面互动
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搭乘中欧班列出海的“四川造”产品,品类从最初的矿产、日用百货,不断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整车及零配件、农副产品等扩展,国际间合作也从贸易向生产制造等领域延伸。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正式通车以来,已快速串联起我省境内的主要枢纽节点城市。特别是去年底,随着中老班列(攀枝花)从攀枝花火车站首发,这趟满载着钛白粉、建材(瓷砖)、机电产品的国际班列,在3天内可直达东盟多个国家。
“新线路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我省进口更多优质矿产能源资源和水果、粮食,也为省内庞大的工业产品找到出口增量市场。”省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副主任张岩表示。
数据显示,老挝作为我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仅2022年四川与老挝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幅达154%,中老铁路的建成投用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突出地体现为‘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与对外开放研究中心主任毛新雅看来,这种“通”,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是通过产能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生产效率、增强产业链韧性。
“随着中国西部成为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班列的主要始发点,西部大开发与国际大通道相关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双循环’的全面互动。”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说。
十年间
不仅有基建、产业链等领域的大项目 更有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小而美”项目
“四川不但打造了许多基建、产业链等领域的大项目,还有许多‘小而美’项目。它们集中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投入资金规模不大,但见效较快,当地民众容易受益。”省“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十年间,我省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实施“留学四川”计划,在川高校接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超1万名;创办四川海外孔子学院11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大幅度拓展,我省在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的合作成果不断:
围绕卫生健康合作,我省向莫桑比克等5个葡语系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是全国承派援外国家数量最多的省份。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全省通过全球贸易“绿色通行证”——AEO高级认证的企业达65家,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超过75%,打造了一批“四川造”标志性工程。
围绕数字转型发展,如今省内的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至8个,跨境电商备案企业超3000家。
十年后的今天,站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交汇点的四川,将在携手奔向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上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