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互联网+慈善”新模式 让每一笔善款可查可控

“我一定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争取早日回报社会,扛起家庭重任。”不久前,正准备踏入大学校门的潘小媛拿到了3000元助学金,这对于全靠最低生活保障的她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纪委监委聚焦主责主业,将慈善工作纳入监督重点,从资助制度、程序、公开、回访等机制入手,多措并施,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慈善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
构建新模式
让每一名贫困生都得到救助
“3000元,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潘小媛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达州市高新区斌郎街道负责人在介绍潘小媛家庭情况时,很是感慨,“她父亲2008年去世,母亲患有智力三级残疾,平日生活全靠低保和她舅舅扶持,日子过得很是艰辛。”今年8月,得知小媛被西南财经大学录取后,街道办、村委会主动找到她,帮她顺利申请到了3000元慈善帮困助学资金。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为了精准识别慈善助学对象,达州市纪委监委指导监督达州市慈善会,积极探索慈善帮扶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工作机制,依托城市大脑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慈善救助”模式,做到慈善帮扶信息与政府救助信息互通互通、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为了推动“互联网+慈善”“指尖公益”,加强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探索推进慈善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达州市纪委监委督促市慈善会开发了“达善行”小程序。该小程序能够实现在线捐赠、提供捐赠证书等功能。
探索追溯机制
堵住善款中的“跑冒滴漏”
“传统的助学金申报方式仅靠申请人自己填报上交的资料作为依据,再由人工筛选评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助学金发放不精准的情况时有发生。”达州市慈善事业服务中心权旭哲说。
2022年底,达州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到市慈善会开展慈善帮困助学项目专项检查,通过大数据对比等方式检查发现,2017年至2021年集中资助的1038名大学新生中,有15名学生名下有房产,存在不符合慈善助学中明确的家庭困难条件嫌疑。纪检监察组将该情况及时反馈至达州市慈善会后,通过综合入户调查、系统比对等方式核实数据,对于确实违规领取助学金3名学生,按程序追回了助学金。
“为了实现全链条透明化管理,我们对系统设置了预警程序,对捐赠超过标准、申报不符合条件、申报办理时限超时等不正常情况就会自动提示。通过进一步抽查核实,真正实现善款事前策划、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皆可溯源追踪,确保达州市慈善会募集的每一笔善款用到救助和慈善事业中。”驻达州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谭必富说。
强化全程监督
让每一笔善款可查可控
“怎么出现了多头申请、重复救助的情况?”“这条申报不符合条件,请及时处理。”日前,达州市纪委监委第二监督检查室在对“达善行”小程序后台预警信息进行日常监控时,发现可疑问题并第一时间反馈州市慈善会要求处理整改。
为了提升慈善公信力,今年6月,达州市纪委监委指导督促开通了达州市慈善会公众号,通过市县两级媒体平台、达州市慈善会网站和公众号多层次加大慈善助学名单公示公开,上好学生资助资金的“安全锁”,把监督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环节。
“一方面,督促线上依托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作用,对申请学生家庭房产、车辆、社保、公积金等信息进行核实认定,对是否低保、特困对象进行识别,使资助对象更加精准、审核更加高效。另一方面,督促线下加大走访和抽查力度,在初审资料提交后市慈善会进行实地抽查核实。”驻达州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谭必富介绍,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双模式审核对象资料,对248名资助学生实现了100%线上核对,线下抽查率达到30%。
“用好、用对、用清楚每一笔财物,才是对慈善负责,才能激发更澎湃的捐赠热情。”达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市慈善会接受捐赠款物发放、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持续强化对慈善款、救助款的监督检查,以精准监督为慈善事业保驾护航,确保每一笔善款、每一项物资来源去向可查可控、阳光运行。(王洪江、李道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