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成效显著

3年查办各类涉渔违法案件1.2万余件

2023年09月27日11:0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人民网成都9月27日电 (记者朱虹)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今日,记者从四川省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禁捕以来,全省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0万余人次,查办各类涉渔违法案件1.2万余件,检查市场主体138万个次,其中破获刑事案件2817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043人。

为确保退捕渔民生计有保障、禁捕成效显著、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四川持续完善长效机制、筑牢政策基础,加强执法监管、筑牢管理基础,建强队伍装备、夯实能力基础,做好安置保障、厚植社会基础,强化资源养护、拓展保护基础,全省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会上,四川省水产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强介绍了三方面主要内容。

第一,退捕渔民生计有保障。一是资金保障到位。按照人均15年、每年不低于2500元的标准对退捕渔民参加养老保险给予缴费补贴,目前已累计补贴资金5.54亿元。二是就业帮扶到位。充分发掘农业生产、企业吸纳等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开发“护渔员”等公益岗位,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确保退捕渔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三是动态监测到位。农业农村部门会同人社部门开展“十省百县千户”样本退捕渔民跟踪调研,会同乡村振兴部门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动态掌握退捕渔民生产生活情况;民政部门对建档退捕渔民开展走访排查,并对困难退捕渔民及时开展救助兜底,为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落实低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等政策,坚决守住了不发生退捕渔民规模性返贫底线。

第二,禁捕秩序总体稳定。坚持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基本实现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局面。一是多方联动发力。建立起由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检察院等部门组成的禁捕执法联席会议机制,持续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巡查,推动行刑衔接,合力惩治涉渔违法行为。与相邻6省(市)签订联合执法合作协议,省内相邻市、县也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二是保持高压严管。深入开展“两个打非”“渔政亮剑”“护渔百日”等专项打击行动,禁捕以来,全省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0万余人次,查办各类涉渔违法案件1.2万余件,检查市场主体138万个次,其中破获刑事案件2817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043人。全省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开展“三无”船舶专项整治,累计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7262艘、规范处置5930艘,实现动态清零。三是强化群防群治。吸纳退捕渔民、志愿者等组建规模适宜的协助巡护队伍,为禁捕执法监管提供有效补充。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以各级河湖长所辖河段流域为基础建立约2.6万个网格。多形式、多渠道宣传禁捕退捕政策,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打造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管理格局。

第三,资源恢复趋势向好。严格贯彻落实《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全力推进长江鲟、川陕哲罗鲑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推进保护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严格开展涉渔工程水生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督促业主单位认真落实补偿资金和补偿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在完成中央下达增殖放流任务基础上,连续2年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长江鲟增殖放流工作,助力推动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和水生生物关键栖息地设置监测站位,构建起与禁捕形势相适应的水生生物监测体系。从监测情况看,累计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203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4%,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重口裂腹鱼等保护鱼类出现频率大幅提升,全省“一江五河”鱼类资源稳步增加。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