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名市民走进祝国寺村遗址现场
上一堂考古专家课 品一口“成都”古意

■ 9月14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的“2023成都考古社教特别版”活动第一场正式拉开帷幕。
■ 30名幸运观众先走进祝国寺村遗址的发掘现场参观学习,然后来到成都考古中心,听专家干货满满的分享,品巧思萌趣的“文物下午茶”。
专家指点下揭露土层“玄机”
从成都地铁9号线金融城东站出来,就离祝国寺村遗址不远了。这是一处明显经过规划所兴建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保存如此完好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十分罕见。据遗址现场负责人杨波介绍:成都考古工作队从2022年3月开始发掘,目前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发现房屋、水井、墓葬、天井、灰坑、灰沟和道路等200余处遗迹,各类遗物3000余件。
秋日艳阳下,工人们仍在探方中一点点挖掘,放眼望去,似乎只有一片坑坑洼洼的灰色土地。隐藏于其中的“考古玄妙”,只有跟随专家才能一一破解。杨波带领大伙儿走近一面挖成垂直于地面的土壁,指着上面的字母和数字编号,告诉大家:越靠近地表的,年代就越是晚近;越是靠下方的,年代就越是久远。比如以数字2、3附加字母如a、b的,是代表地层;以字母L开头的,则是代表当时的道路。过去的遗物和地层,并非始终均匀地被掩埋、沉降。杨波告诉大家,对于熟悉考古的他们而言,这些“混乱”都不是问题——通过新挖出来的土壤的颜色,他们可以判断出这里是否曾被回填过;通过土里夹杂的包含物,他们可以大致判断出这里大约属于什么年代。
古代市镇沟渠密布 规划合理
对于考古专家们来说,最厉害的“眼力”并非辨认器物的真假,而是“透物见人”——通过普通人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蛛丝马迹,推断并重现遗址当年的种种生活场景。
走在祝国寺遗址考古挖掘现场,脚下随处可见破碎的陶和瓷片。杨波指着一大摞首尾相连、层层套叠的碗说,这种叠成圆环的碗,在当时主要是用来镇宅的。既然是镇宅,那自然说明此处曾有宅院。事实上,这片区域在唐宋时期就是一个建筑群,并且是一个沿着主干道在两侧形成居住规模的古代市镇。“你们看这些房屋的大门,很多都侵占了部分街道。”杨波指给大家看地面划出的道道线条,“房屋侵占街道的情况很常见,都想把自己家的门尽量往外扩一点,于是道路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窄。”
但这处区域最令人赞叹的还是排水系统——陶砖砌出的暗渠、陶瓦覆盖的小水沟、青砖堆砌的大水沟……“成都城在唐宋时期,有着十分发达的排水系统。”杨波说,“这处遗址的很多地方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水的规划和利用,非常合理。”
毕竟成都地处气候温润的西南,天然水系发达,“而且这一区域离锦江也很近,附近还有小支流。”杨波说,“古时候的人们,肯定会格外留意预防降雨或涨水造成的泛滥危险。”
下午的分享会在成都考古中心继续进行,杨波给大家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这处重要的遗址现场的。祝国寺的这处现场,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3月公布的有关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关系十分密切。据杨波介绍,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墓葬中,80%的陶瓷器物都来自琉璃厂窑,由此可见这一陶瓷生产基地的规模和销量。
创意咖啡饼干透出考古人巧思
“这么多的陶瓷器具,生产出来之后,主要在哪里集散、销售?”结合文献记载和此前的考古发掘线索,他们找到了这里。房屋的柱洞、院落的天井、支撑宅基的砖瓦、铺设路面的卵石,甚至细细的车辙印……都一一显露在考古专家们眼前。祝国寺村遗址在唐宋时期曾有过相当规模的建筑群。围绕着这个巨大的产业,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镇上除了住房之外,还有酒楼、税务衙门、寺庙、店铺等公共建筑。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这个小镇渐渐衰败,越来越多的墓葬出现在周围。
成都考古中心带给这批幸运观众们的咖啡和小点心更是巧思满满——咖啡表面的拉花,是成都考古中心重要文物之一、战国晚期青铜矛上的“成都”二字;两枚精致可口的小饼干,其中一枚也采用了成都矛的造型,另一枚则印上了东华门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纹样。看一处考古发掘现场,上一堂考古专家课,品一口“成都”古意,吃一口“青铜矛尖”……这样的别致体验,你如果也想拥有,那么请关注“成都考古”的微信公众号。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