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奋楫奔向科技创新的“诗与远方”
盛夏,成都再添一把高质量发展的火。
7月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回答了成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为科技创新点亮前行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一份《决定》,见真章,知实效。
01
城市如人
要有勇有谋有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成都,作为经济总量站上2万亿台阶的经济大市,素来都有高远的抱负。站在新的起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都将“科技创新”提到关键位置,寻找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是应时而起,应势而动。
从战略层面来看,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是以主动之姿,扛起时代之任。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出发,对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今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6月,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安排,并专章提出“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从发展趋势来看,成都作为新经济新业态聚集城市,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是以有为之势,抓发展之机。放眼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为核心引擎;纵观国内,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突出产业这个关键支撑,抢滩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当此局势之下,抓住科技产业创新变革的时代“脉搏”,就是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
城市亦如人,要有勇要有谋更要有智。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赶超,成都通过“时”积蓄“势”,利用“势”把控“时”,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无疑把好了时,找准了势。
02
科技创新
要土壤、水分与实力
城市抢抓科技创新,并非一句口号,需要土壤,需要水分,需要实力。
成都历来就是科技重镇,战略地位重要、高校院所云集、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基础较好,这是成都提出“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底气。
先看数据。目前成都拥有全国第四的“双一流”高校数量和超过3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先后获得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落地10个国家级省级大科学装置。
天府实验室
再谈体验。以即将揭幕的大运会为例,诸如乒乓球“陪练”机器人、医疗应急工具机器人、双臂拉花的咖啡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将提供赛事保障、辅助训练、生活服务,让人震撼的还有歼20、华龙一号、斗鱼666号等国之重器,还有C919机头、“成都造”氢燃料电池等高精尖产品。
再说平台。成都已拥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45个,在高校院所的优势下,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达22个,此外还有高质量创新平台80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68个等等。
过去多年的深耕细作,证实了科技创新对成都产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城市提能的“溢出”效应。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489家、总数增至1.15万家,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超1400亿元;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总数达17家;同时引进域外高校院所科研平台104个、顶尖科技创新团队134个,28个院士团队成果在蓉实施转化……
天府海创园
优势得不到有效开发,即是徒劳;实力不能够有效运用,即是浪费。成都把科技创新作为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牛鼻子”,就是看准了关键的问题,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03
让城市向着
更深远的世界舞台
科创资源“有高原无高峰”,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科技和产业“两张皮”……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是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一份《决定》是否真正务实有效,先要看有没有直面问题。
成都一边“狠抓调查研究”,文件起草组先后20余次深入在蓉企业、高校和院所“解剖麻雀”;一边“遍寻他山之石”,赴绵阳、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学习经验和做法。
最终形成的《决定》中,成都将更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更突出实体为本,融合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更突出新旧转换、双轮驱动,统筹产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更突出开放合作、区域协同,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更突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可以说,切中肯綮,深邃有力。
一份《决定》是否直指堵点痛点,一线创业者的感受最真实。
2019年从高校教授转身为创业者的陈俐娟,深知科技转化为成果中的各种问题,她在这场重要的会上找到了答案,也看到了研发产品上市的希望。正如陈俐娟所言,“全会出台了一系列可落地、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有效解决了企业‘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科创特邀代表展示创新药
科技无限,创新无限。成都从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市场主体、空间载体等方方面面作出部署,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飞跃。一系列站高谋远、贴合实际、指向精准的“组合拳”,将把城市推向更深远的世界舞台。
让我们带着满怀壮志,奋楫奔向科技创新的“诗与远方”。(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