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水“爬”过千米高差,“逆流”至“天下彝家第一村”迤沙拉
高山村落“解渴”记

6月6日,芒种时节,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的农户忙着播种大青豆。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汩汩清流顺着引水管道喷涌而出,流向干涸的土地,让农户增强了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的信心。
就在一周前,金沙江大峡谷太阳能提水泵站主体工程完工通水。在提水泵的推动下,金沙江水“爬”过1200米陡坡段,跨越千米高差,“逆流”至“天下彝家第一村”迤沙拉,为久旱的土地“解渴”。
“这里曾被称为‘水漏下去的地方’,现在我们把漏下去的水抽回来了。”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说。
这段“引水上山”的旅程,依靠太阳能光储泵站引水,突破小流量高扬程大功率光储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太阳能高效利用,改写了当地“眼望着金沙江水流过却不能用”的历史。
“光伏+储能”
让金沙江水上山成为现实
地处横断山区、川滇交界的攀枝花,因水低地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呈“旱涝并存、旱涝急转、北涝南旱”的状态。这里有浩浩荡荡的金沙江和雅砻江奔涌而过,但碍于数百米高的垂直落差,一些地方只能“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迤沙拉村就是其中之一。
地处川滇交界的迤沙拉村,历史人文资源丰厚、村容村貌古朴,被誉为“天下彝家第一村”。历史可考,迤沙拉曾是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驿站文化至今已有1800年。
然而,这样一个古村落却一直被缺水困扰。近年来,受干旱天气影响,灌区用水矛盾加剧,迤沙拉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已经减少一半,每年冬、春及初夏因旱撂荒耕地近2000亩。
如何为土地“解渴”?村民把目光望向山脚下的金沙江。
为尽快解决迤沙拉村的生产用水难题,省、市、区三级联动,整合投资2800余万元,以金沙江为取水水源,以“光伏+储能”为动力源,推进金沙江大峡谷太阳能提水泵站建设。
“充分利用早晚弱光提水,实现能尽其用。”攀枝花市水利局副局长孙广海说,泵站工程设计日均提水量852立方米,年供水量31.24万立方米,统筹新建泵站和管道系统,与已建的1座小型水库、1座山平塘、3个高位水池、13千米管网有机融合,共同发挥更大作用。
不仅如此,该工程将提水泵站布置在位于更高海拔处的干坝子村,不仅能解决迤沙拉村当前缺水问题,还为“攀枝花灌区工程+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建成后拓展功能继续发挥效益留足改造提升空间。
无人机“帮忙”
数百斤重钢管攀上陡坡
“引水上山”,取水是关键。在位于金沙江边的取水口,3台潜水式离心泵“扎”进碧绿的江水中“畅饮”着。这些江水经过过滤后,通过5个分水口进入管道,输送至迤沙拉村的田间地头。
从金沙江边向上眺望,蓝色钢管如同巨龙攀在山脊上。“很多地段人都站不稳,还得运材料、浇筑砼、焊接钢管,难度极大。”项目负责人张永跃说,无缝钢管最重可以达到750斤,人工运不上去,“我们在施工中创造性地采用单轨车运输,上下两个方向同时进行。”
钢管“爬过”最陡爬坡段的历程尤为艰辛。这段坡道长度1200米,高差达638米,最陡坡度56度,为了确保钢管的稳定,要浇筑数座支、镇墩。
施工方采取无人机“空运”、半山腰建滑槽两种方式运送混凝土、砂石,终于完成了14座支、镇墩建设,将腾空攀爬的管道稳稳地托举住。
巧思不仅限于此。基于5G控制技术,该工程采用智能化操控输水灌溉系统,可实现自启自停、智能清洗、自动计量、扫码计费,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和水费负担。
实现两项“超千”
技术和装备都是国内首创
“没有现成的水力模型,没有现成的机组装备,如何在陡坡峭壁间架起输水线”是这项工程最难攻克的技术难题。
“使用的技术和装备都是国内首创。”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项目技术咨询单位总负责人廖功磊介绍,该系统汇聚多家光伏泵机企业共同研发,具有流量小、扬程高、功率大等特点,实现两项“超千”,即扬程突破1000米,装机功率单站突破1000千瓦。
据此测算,采用太阳能光储泵站提水,预期水价约每立方米2元,比采用传统机电泵站提水的方式节省近半。如按照25年的使用年限计,将节省用水成本1000多万元。孙广海说,该工程总周期150天,其中建设期不到两个月,“建设启动前,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该工程将于6月底全面完工,届时迤沙拉村5个村民小组的生产用水困难将得到解决,新增耕地灌面720亩,改善耕地灌面400亩,新增林地灌溉500亩,人均年增收约3600元,将使迤沙拉村年增收800万元以上。“以水兴农,向水要地,这项技术的推广,将助力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少数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孙广海说。
□彭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向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