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区:培育社会治理新生力量

在成都市郫都区和乐巷84号的奎星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有一家“十八匠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这里集聚了各种匠人:剃头匠、补鞋匠、磨刀匠、鞋匠、水电工、锁匠……
这是一家特殊的企业,日常收费标准远低于市场价,还时常推出公益活动,居民在自家院落以1元的公益价格,就可享受到匠人们贴心的服务。
特殊性源自“社区社会企业”的身份。社区社会企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企业的特殊组织形式,兼有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
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背景下,这类企业在参与社会治理、改善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社区社会企业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
如何让社区社会企业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6月15日,社区社会企业发展促进大会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成果发布会举行,参会嘉宾汇聚郫都区安靖街道,为社区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献计献策。
破题:以创新性商业逻辑回应居民生活所需
在城镇化进程中,郫都区和其他地方一样,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城镇社区资源分散,有效转化率低;社区资金来源单一,社区服务可支配资金少;社区发展动能不足,内生动力未充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居民就近就业、创业意愿不高等。郫都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共性问题,制约了社区治理的效能提升。
破题的思路在哪里?相关专家认为,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以创新性商业逻辑回应居民生活所需。
在这一背景下,兼有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社会企业,走入了成都决策者的视野。
早在201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出台,成为全国首个从市级层面以政府发文形式推动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的城市;2021年,成都市社会企业培育发展办法“升级版”出炉,在放宽登记条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作了补充和完善。
在全市统筹指导下,郫都区、武侯区、金牛区、彭州市等地,开始了一场关于“社区社会企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社区社会企业迅速成长。截至2023年5月,成都市认定各类社会企业197家,占全国的20.41%。
在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秘书长何立军看来,成都对社区社会企业的探索,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来配置社区公共服务与规划社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建制:党建引领形成多维度支持发展矩阵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探索方式。在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的现实培育路径被归纳为三大要点:构建支持体系,引入专业力量助力;完善配套支撑,做优顶层制度设计;遵循三大原则,聚焦问题靶向施策。
社区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为此,郫都区通过“两条腿走路”建立起社区社会企业培育支持体系:一方面,郫都区组建起由研究机构、高校、咨询机构和专业法律、财税工作者构成的跨学科专家智库团队和社区社会企业治理学院,对社区社会企业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组建起由职能部门、街道、试点社区、社会组织组成的实务团队,对社区资源和居民需求进行梳理,开展实务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郫都区完善配套支撑,做优顶层制度设计,形成了“1+2”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培育扶持办法(试行)》《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操作指南》《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入库指南》,入库的社区社会企业将获得1万元一次性激励支持。在此基础上,郫都区逐步完善形成社区社会企业“一库一学院一平台一中心”(社区社会企业种子库、社区社会企业治理学院、资源对接平台、综合服务中心)的多维度支持发展矩阵。
在郫都区,无论是哪种体量、类型的社区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遵循党建引领、社区主体原则,遵循民主决策、“三轻三重原则”,遵循市场化逻辑,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双平衡原则。
“三大原则中,党建引领、社区主体原则是前提。”郫都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郫都区在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时,首先明确了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社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坚持“社”“企”分离原则,明确社区100%控股的股权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郫都区在发展社区社会企业时,牢牢把握社区社会企业公共属性,在企业成立、运营、利润分配等关键环节,始终坚持民主决策原则不动摇,在经营决策中逐步形成了由企业董事会提议、社区居委会商议、社区党组会审议、居民代表大会(议事会)决议、最后公告并接受群众评议的治理运营制度。
显效:基层社会治理涌现出新生力量
自2020年开始探路,郫都区推进“社区社会企业培育”已3年,社区社会企业的行业生态初具雏形:全区已培育社区社会企业53家,孵化种子社区社会企业20家,覆盖10个街道的42个社区,业务涉及就业支持、养老助老、妇女儿童成长发展、物业、科普及居民生活服务等领域。
在社区社会企业参与下,郫都区社区治理格局呈现出可喜变化:多元化的社区服务资源不断汇聚、立体化的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精准化的社区服务供给持续优化、亲民化的社区服务联系不断增强。
一个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生动案例,讲述着这些变化。成立于2019年的郫筒街道天台社区,位于蜀都万达商圈核心区,社区发展的优势在于商业资源集聚。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区服务优势,经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集体决策,2020年10月,天台社区居委会推动成立了成都市郫都区市井里记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与第三方企业开展合作,策划推出“天台市集”,让辖区居民无需远足就能品尝到新鲜美食,购买到人气商品,将实惠送到居民家门口,受到广大居民一致好评。
“成都市郫都区市井里记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属于社区社会企业,我们要求‘天台市集’的收益要用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天台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兼顾公益性,“天台市集”的摊位中,有相当一部分留给了有灵活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体,只收取象征性的摊位租金,“这种方式让相关群体和社区的黏合度更高”。
“实践表明,社区社会企业不仅丰富了社区服务的供给,还拓展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平台和新路径,成为社会治理中重要的新生力量。”郫都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郫都区将打造数字化社区服务场景,让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企业、社区商户、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互联互通,让“智慧社区”建设赋能群众美好生活。(文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