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渠:积极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基层党建协作机制 引领高寒农牧区协同发展
“牧民群众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徐雅玲供图 |
5月的巴颜喀拉山南麓仍有几分乍暖还寒之意,在被誉为“世界最美湿地、千年唐蕃古道、石刻艺术王国、吉祥太阳部落”的扎溪卡草原,一面面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指引着十万扎溪卡人民奋勇前行。
“曾经,我们跟歇武镇那边的人可以说是老死不相往来。现在,道路通了、矛盾纠纷少了、睦邻友好相处了,我们老百姓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刚从虫草山回到家的牧民栋智感慨道。
石渠县地处四川省西北边陲,为四川、西藏和青海3省(区)结合部,共与9县(市)接壤,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边线最长的县。该县以跨区域联合党支部为抓手,组建跨区域联合党支部,破解省际交界区域治理难题,合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区域共治”协作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跨边联建,注入基层治理“原动力”。针对交界地区边线长、远牧点群众居住偏远和交流对接缺乏稳定平台等现实需求,该县坚持“牧民群众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伴随式”服务原则,采取“一村一建、多村联建、跨边联建、村户联结、抱团治村”等方式建立乡村联合党组织12个,远牧点和草山药山临时党支部58个,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置勤劳致富、就业帮扶和治安维护等5大类213个服务岗位。始终围绕“社会治安、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生产事故防控”等重点工作,注重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对基层社会的共同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型的交界地区法治乡村,有效实现基层党组织“1+1>2”。
资源共享,谱写共同发展“交响乐”。该县着眼解决交界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探索“联合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等模式,整合毗邻地区特色农牧产业、特色文旅产业等优势资源,共谋邻近乡镇的产业协作,共同打造由石渠县奔达乡、正科乡种植黑青稞,称多县歇武镇、巴塘乡养殖牦牛的供应链,生产“真达黑青稞水磨糌粑”“真达神鹿谷风干牦牛肉”等特色产品,在交界乡镇全覆盖设立销售点,优化利润分成,实现合作共赢。2022年,该县真达乡、奔达乡和正科乡相关产业实现纯利润105万余元。同时,该县将交界地区的32个虫草富集采挖点部分向联建的5个乡镇开放,对边界虫草采挖人员实行同等政策。这些整合资源的各项举措,既有效解决了土地纠纷,又带动了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边界地区农牧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当年玉树地震时,大批救援物资人员运往玉树,第一支救援力量,就来自石渠。而当石渠遭受特大雪灾时,玉树也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石渠县委组织部部长余庆介绍。
凝心聚力,共铸基层治理“安全锁”。紧盯交界地区基层治理堵点难点,完善社会治安联动防控、突出问题联动治理、民生难题联动办理等机制,强化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着力打造“马背宣讲”“帐篷故事会”“入户龙门阵”等交界地法治宣讲品牌。2022年,利用农闲、集会等时间节点,分众化、互动化讲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21场次。同时,加强省际交界地警务合作,推行“流动法庭”“移动警务”“马背警务”等便民举措,依法打击和处理涉农违法犯罪行为2起。组织群众工作能手,推行交界地区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联动调处、联谊交流、重要情况通报等机制,把握交界村村相联、事事相关特点,联袂制定“通用版”村规民约,协调处理双边草药放牧等纠纷8起,推进党建引领省际交界地区基层治理相融互动,逐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该县坚决夯实党建引领推进高寒农牧区边界基层社会治理根基,瞄准小单元、着眼小平安、盯住小需求,有效实现治理体系由“单一管”到“多元治”、服务载体由“粗线条”到“微治理”、体制机制由“被动干”到“主动防”以及社会组织管理从无序到有序的巨大转变。该县还计划持续深化省际交界地区基层党建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党建引领省际交界地区基层治理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徐雅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