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萼贝花永开

2023年05月13日19:2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萼贝,有川贝之王的美誉……”在电影《周永开》中,“周老革命”手捧一颗珍贵的萼贝,满怀深情地说。

一个特殊的镜头,展现了周永开深厚的为民情怀,更是他那份萼贝情结的生动诠释。

村集体合作社种植的萼贝长势正旺。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村集体合作社种植的萼贝长势正旺。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荧屏外,在周永开曾经守护了20多年的四川省达州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

2023年5月6日,立夏,雨润无声。

“这萼贝啊,不但是颗致富的种子,还是周老书记留给我们精神的种子,项家坪的子子孙孙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当天,在村委会活动室,村党支部书记龚代礼正在给当地干部群众上一堂特殊的党课。

生生不息

项家坪地处花萼山南麓,因盛产贝母、天麻等野生名贵中药材,又被称为“药山”。

1991年,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的岗位离休后,毅然来到项家坪村守山护林。为了解决当地村民“靠山吃山”的问题,周永开决定带领村民种植萼贝等中药材,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贝母最早记载于《诗经》,入药最早记载于《万物》。萼贝因产于万源花萼山地区而得名,具有止咳化痰之功效,早在清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民谣“川贝甲天下,萼贝冠全川”。

对于萼贝这个“金疙瘩”,乡亲们不是没想过,可它一直在山上野生野长,要想人工移栽种植,从来没有成活过。当地党委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组织进行萼贝人工培植技术攻关,但一直未能突破。

周永开到项家坪后,得知花萼山上有个叫李秀全的村民,把寻到的野生萼贝移到一处种植,成活了一大片。周永开于是拄着拐杖爬上山去“取经”。磨破了嘴皮子,李秀全才最终答应卖给周永开两株萼贝苗。周永开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连土带苗一起买。

回到住地花熊坪房屋前,周永开找了一块空地,小心翼翼地将萼贝苗栽下去。半年多过去了,两株萼贝苗居然奇迹般地开出了两朵黄绿色的花骨朵,村民们奔走相告。

周永开这才意识到,萼贝在山下种植不成功的原因主要在土壤上。他刨开土一看,萼贝植株根上原来的土哪里是土壤,完全是树叶烂掉后的腐殖物。

解开了萼贝移植的秘诀,周永开又专门跑了趟北京和成都,把中国农科院和省上农科院的专家请到花萼山来帮他把关。专家们把花萼山的气候、土壤、环境等仔细研究了一番,给周永开吃了颗“定心丸”,带领乡亲们致富终于有了希望。

萼贝基原鉴定现场。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萼贝基原鉴定现场。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祖祖辈辈的梦想都没有成功,到了我们这一辈人的时候,在周书记的带领下成功了,村民们的日子不会再穷了。”项家坪村“萼贝大王”项尔胜说,如今村上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把老百姓集中起来,以集体入股的形式专门种植萼贝等中药材,参股的200多户村民每年至少能分到3万元的红利。

子承父业

当年周永开书记在项家坪村的一句话“要帮村民把萼贝发展成挂帅的中药材”,在项能鹏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在项家坪土生土长的项能鹏当时虽然还不到10岁,但却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把萼贝这个珍稀物种保护下来,深入研究它的药用价值,让它造福于世人。

20世纪80年代,一颗野生萼贝可卖到120元。周老书记后来带领村民虽然试种成功,但技术难度大、出苗率低,故而产业始终难做大。

2014年除夕,一件事激发了在外创业的项能鹏返乡发展萼贝产业的坚定信念。“一个邻居被开水烫伤了腿,因为居住地偏远,她没有选择去医院,而是将家中存储的萼贝捣烂,外敷在烫伤处,第二天水泡就消了,几天后伤口就好了。”

项能鹏再次目睹了萼贝的神奇魅力,他认定萼贝是个宝,极具开发潜力。

项能鹏的父亲项尔华也一直在家发展萼贝,想以此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但多年的实践经历告诉他,萼贝是植物中的“金丝雀”,不好养。

倔强的项能鹏悄悄辞掉在外的工作,回家说服母亲,再跟父亲促膝长谈,找问题、查原因。父亲见他这般执著,拗不过他,只好把自己的萼贝基地作为项能鹏的“试验田”。

野生萼贝资源毕竟有限,作为产业发展必须突破人工繁育这一难关。

项能鹏马不停蹄在四处奔波,前往达州市农科院、达州市林业科技推广站、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大学等科研院所拜访中药材专家,并聘请专家在父亲长达14年的野生驯化的基础上开展“基原鉴定、化学成分分析、育苗技术、栽培技术”等研究工作。

从2014年春节开始,通过近4年的研究实验,终于,2018年10月,萼贝被繁育成功。2019年,开始制种、育苗。千年萼贝,在春风着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在万源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帮助下,项能鹏通过技术成果融资,与上市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携手合作,成立万源市润雨中药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共同打造万源市中药材全产业链。萼贝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如今,在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村,公司已建立萼贝基地300余亩、自动化育苗大棚1.5万平方米、种源繁育基地50余亩、规范化商品种植基地200余亩,成了全省最大的川贝母基地之一,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传承创新

5月8日,由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萼贝基原鉴定专家论证会在万源市举行。通过实地鉴别及专家论证后确认:“萼贝”的原植物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 Y. Li)。

“有了这个‘身份证’,萼贝就是中药材家族中的正式成员了!”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产业科贺雪峰说,以前在萼贝进行基原认证前,它属于地区性特色资源,只能作为特殊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其作为中药材的身份和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项家坪村支部书记龚代礼(左二)正在讲述萼贝故事。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项家坪村支部书记龚代礼(左二)讲述萼贝故事。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为早日让萼贝有自己的“身份证”,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深化与四川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开展萼贝基原鉴定。如今,成功认定萼贝基原为太白贝母,为萼贝药材进入中药材市场拿到了“通行证”,对保护萼贝种质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2021年达州市政府制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已将萼贝纳入达州道地中药材进行产业化系统研发。聚焦“秦巴药库”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为地方标志性的品种和产品。

“传承好‘周老革命’的崇高精神,让萼贝花永开,是我们中医药人的使命和担当。”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表示。(王永明)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