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新时代成渝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创新案例”推选宣传展示>>提名案例(四川)

民族民俗影视创作与研究特色学科建设

2023年05月19日14:19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核心目标,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紧紧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从教学实践、科研创新、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传播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和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影视创作与研究”的优势学科。现就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科特色与优势。

该学科方向充分发挥其理论教学与创作实践相融合的理念,把创作课程与新时代伟大文化实践结合起来,利用专业优势,深入西南腹地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创作了大量民族民俗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用影像记录和数字展陈等手段记录、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巴蜀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影像保护。产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强化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其中部分作品先后获得 “西津渡国际纪录片节”银山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单元及第五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一等奖、“全国专业硕士十年展映”优秀奖、“教育部全国‘行走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一等奖以及“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优秀纪录短片奖”等国内外各类大奖与入围近30项。

二、以科研创新为牵引,在精深研创中提振学科特色与优势。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科研创新的带动。近年来,该学科方向的教师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有:《影视戏曲特色文化产业公共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冯朝胜,2014);《四川古戏楼的建筑形制与装饰艺术》(何光涛,2015);《节日影像志——人类学纪录片新形态研究》(刘广宇,2015);《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影像民族志研究》(赵岚,2017);《西南地区地方曲种创作及评论人才培养》(骆平,2017);《康巴藏区意识形态安全隐患与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研究》(董子铭,2017);《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戏曲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何光涛,2019);《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研究》(谢婉若,2019);《审音鉴古录》(李阳,2020)等。

除了上述研究课题之外,该学科方向的教师还积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的创作课题竞标与创作活动,与民族民俗文化题材相关的创作课题有:中国节日影像志《尔苏藏族“还山鸡节”》(刘广宇,2013);中国节日影像志《羌族瓦尔俄足节》(刘广宇,2015);中国节日影像志《自贡灯会》(刘广宇,2017);中国节日影像志《列车上的春节》(刘广宇,2020);承担“四川省‘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蜀中坊鉴》的摄制工作等。产出的优秀影视作品先后被中国民族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以及获2017年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年度优秀影片奖、2019年第一届华语音乐影像志探索影片“提名奖”、2020年第26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纪录长片十优作品奖、2021年度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双年展“传播奖”等;四集系列纪录片《蜀中坊鉴》将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发行;两度参与“外国青年看中国-四川行”影像计划活动,其中《水井坊》(吴凯源,新加坡籍学生,2019)、《赋·遇》(安德烈斯,墨西哥籍学生,2019)、《蜀绣》(玛丽娜,乌克兰籍学生,2022)、《口弦之音》(阿尼尔,尼泊尔籍学生,2022)等多部作品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诚挚敬意。

三、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在不断发展中壮大学科特色与优势。

2020年12月,该学科方向成功获批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授牌。中心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刘广宇教授的带领下,根据学科多年的沉淀,拓宽视野,精准发力,迅速在中国非遗影像研究上占领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实现了民族民俗影视从创研到传播,从参与课题竞争到实施课题发布的大跨度飞跃。

2年来,围绕基地建设,该学科团队分别开展了如下的工作。

课题发布:中心以副省级项目待遇对外发布了32个课题,其中,2021年对外发布了包括重点课题在内的“2021年度中国非遗影像研究”课题9个,该研究报告于2022年底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2022年对外发布了以中国非遗影像海外传播研究为重点系列的“2022年度中国非遗影像研究”课题23个。

对外服务:随着课题的对外发布,围绕课题研究,聚集了一大批以该校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门研究人才,他们以自己的理论储备和智力资源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事业。其中,先后完成了对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影像大赛的评审工作;完成了2021年度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影像学术展映的专家和影片推荐工作;完成了2021年度中国民族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组织的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双年展中“非遗影像单元”数十部作品的评论撰写工作;完成的对策建议,已有三篇被成都市民主党派相关组委采纳。目前正在积极策划和推进的社会服务有:2022年度”大理非遗影像展映”活动以及2023年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首届非遗影像展暨高端学术论坛”活动等。

公号运营:2022年6月11日,中心联动全国近60所高校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率先在国内推出了“非遗影像研究”微信公号。该公号的宗旨是:秉持“文化双创”之理念,聚焦非遗影像研究论题域,打通学科壁垒,突破创作关隘,培育复合型人才,让不同的专业团队、不同的学科方向和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一个共同的学术平台上推陈出新交相辉映,让我国的非遗影像研究成为学术的主角。

该公号自运营以来已有四川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云南大学参与内容生产,运行机制逐渐稳定和健全,扩大了我国非遗影像创研工作的影响力,推动了我国非遗影像创研工作的精深化,壮大了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影视创研特色学科的力量,提高了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影视创研特色学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特色学科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在地化,以高质量的民族民俗影视创研成果积极服务成渝经济社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成渝篇章,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实施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