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市州

用画笔串联自贡盐路记忆——川盐古道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巡展纪实

2023年05月05日19:17 |
小字号

自贡,一座井盐托举起来的城市。

近2000年的井盐开采历史,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井盐文化;同时,人们通过肩挑、背扛、骡马驼,以及利用釜溪河船运水道汇入长江、闯滩过峡,将晶莹的食盐远销至省内外广大地区,从而形成川渝、川滇、川黔、川湘、川鄂等多条古代盐运商贸之路,形成了极具艺术魅力的水、陆运输并行的“川盐古道”文化。

今天的古盐道上,传统井盐开采、运输的遗迹正在逐渐消失,但在一群自贡艺术家的笔下,那些千帆竞发、天车井架、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城市聚落……

跨越时空的隧道,生机勃勃地向我们走来。

从点到线

多彩画面传承川盐古道精神

四川地区井盐开采历史悠久,许多地方因盐而聚、因盐而设、因盐而兴,自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以自贡为出发点,串联起了川滇、川黔、川渝、川湘、川鄂等多条食盐运输的古代商贸之路。在川盐古道上,关于制盐工业与井盐文化的记忆,如同一条条丝线,将四川与这些地区,圈成了一个共同的川盐文化圈。

1月17日,一场由四川轻化工大学主办的“川盐古道”主题创作美术作品巡展在千年盐都自贡“首发”,随后走进蓉城、登陆眉山、前往沧州、席卷重庆,所到之地不仅包含川盐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性城市,也包括海盐文化聚集地河北,累计吸引线上线下观众约30万人次。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盐在传统社会的重要性,如今唾手可得的盐曾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影响着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曾凡英一语道破举办本次巡展的意义——通过美术作品和文献资料的综合展示,重塑和传播四川井盐文化,让川盐古道上的文化基因以另一种可见的方式存活下去。

巡展的100余幅作品中,既有油画、国画、水彩画,又有钢笔画、速写、版画等,它们出自28名自贡画家之手。画家们或写意或写实,呈现川滇、川黔、川渝、川湘、川鄂等多地民俗风情,包括城市布局、房屋建筑、居民服饰、地方饮食等,描绘出川盐古道的“前世”与“今生”。

“作品最大的特点与价值在于艺术与科学并重,既是近十年来自贡画家实地写生、现场走访、研读大量历史文献后创作成果的集中呈现,也是尊重历史、文化自信、讴歌现实审美主张的综合展示。”曾凡英坦言。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研究所所长曹念在本次巡展中具有执行者和参展画家“双重”身份,他告诉记者,2018年自贡画家们奉献了首届“自流井史画展”,成为自贡盐业主题绘画的第一次集中亮相,到今年该展览已经举办了6届,展出作品600余件,也为本次巡展打下了基础。

“巡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走出自贡,立体展现了中国盐文化。除展览外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艺术家们相互探讨艺术表现角度,从而丰富和繁荣川盐古道乃至盐文化的艺术创作。”曹念认为,正是基于深厚的创作理论根基,该巡展获得了四川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2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的支持。

从线到面

精妙画笔留住历史光彩记忆

文以载道,画见其心。28名画家饱含热情地引领大家走进了一条条充满荆棘的川盐古道场景。

自贡作为四川无可替代的井盐开采中心,井盐外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水上航运。曹念的《井盐古道—艾叶码头》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了艾叶镇运盐码头的景象:那些满载食盐的木船,或顺流而下,游弋于流淌的水面,准备靠岸;或静泊于码头,以便登船的人们卸载包装严密的袋盐;盐码头上人影绰约,他们或挑或抬或背或扛,沿石阶缓缓上行,将一袋袋食盐搬运于岸上。场面欣欣向荣、蔚为壮观。

“10多年来,我走遍了川盐古道五大线路,完成了近80%的考察,画出了1000余幅川盐古道上码头、古镇、名川大山、河流等沿途物象,收集了大量川盐古道照片、资料,撰写了5篇川盐古道相关论文。”曹念认为,作为吃着井盐长大的自贡人,自己身上有着沉重的弘扬盐文化的担子。

雷振刚《釜溪河老新桥》取材于釜溪河火井沱堰闸上游的平桥河段。作品采用纸本彩墨温馨的色调,将横跨釜溪河水面的老新桥,耸立于远处的天车井架,清晰可见的川南民居,平桥上挑盐的行人,错落有致的水上运盐船只,以具有纵深感的场景完美地呈现出来,艺术再现了老新桥安静、祥和的静态画面。

川盐古道的陆上盐运,是自贡井盐向外运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式,艺术家们以满含激情的画笔,精湛的绘画技艺向人们艺术地展开了一幅幅鲜活、形象的盐运画面。如黄莉娅的《盐马古道》就是一幅川盐古道上集中体现盐马帮人物场景的油画作品。在色彩斑斓的画面里,栩栩如生的运盐马匹、处于休息间歇的人们、油污的手指、细长的烟斗、缠头的布帕以及从容自信乐观的神情,极具视觉冲击力、立体感和现场感。

巡展不仅向人们呈现了大量水道、陆路盐运的动人画面,还为读者展示了具有浓郁地方风俗和人文精神的上乘佳作:如陶恒《古道风情》、黄一凡《盐帮菜》、雷振刚《仙市赛龙舟》、赵霞《牛佛茶馆系列一二》、李智慧《老街》等。

赵霞的《牛佛茶馆系列一二》水彩画,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川南小镇牛佛茶馆景致:年龄不等的男女身着颜色各异的布衣,围坐在长凳上,悠然自得喝茶、聊天,小孩则在一旁桌子上写作业,小镇舒适惬意、简单快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巡展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由自贡著名盐史专家陆坚创作的《盐都大观图》。这幅长24米的巨作将上世纪40年代自贡盐业生产最为鼎盛时期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开。它西起荣县长山岭,东至富顺沱江,涵盖了盐都自贡全境壮丽秀美的河山风景,盐运水道、陆路的繁忙景况,有“自贡版清明上河图”之称。

“30多年来,我钟情于描绘自贡的点点滴滴,耗时两年创作的24米长卷《盐运万里图》将在今年国庆完工,与《盐都大观图》交相辉映。我也正在筹备个展,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让越来越多人知道有座城市叫自贡,有一批人在画自贡。”陆坚认为,与盐相关的自贡题材还很宽泛、深刻,值得自贡的学者、艺术家再拓展、再挖掘、再展现。

从零到整

锲而不舍高昂“井盐画派”旗帜

以天车井灶等生产场景为代表的高大雄壮、粗犷繁复之美;

以盐产工商业及居民建筑体为代表的浩大繁盛、团聚式街巷之美;

以盐商宅邸会馆宗祠寺庙为代表的建筑雄伟、纹饰精美的豪宅之美;

以运盐古道及沿线码头乡镇为代表的辽远广阔之美……

一切井盐景物之美的背后,是2700多年来各类业盐者努力劳作所创造的井盐人文之美。今天,盐都自贡的画家们,围绕川盐古道这一主题,力图展现历史和今天,雕塑出川盐古道之大美。

打造井盐特色绘画作品,成为不少自贡艺术家一致追求的目标。特别是近十年来,众多自贡文化人都把盐文化历史作为研究或描写对象。2015年,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艺术研究所,集中力量对川盐古道、自贡井盐场的历史进行再一次考察研究,把人文景观与人文历史、历史科学联合起来进行创作。

老画家周涛关注自贡盐业转型,用画笔描绘自贡盐业化工的兴衰历程;中年画家夫妇吴涛和何平,细致雕琢那些散落于尘的盐场景象;“80后”画家杨司扬倾情绘制百幅盐都工匠图;画家曹念、陆坚、雷振刚、李远泽、龙勇等,创作出一幅幅留存盐都历史、诉说自贡故事、唤醒城市褶皱深处那看似无处可寻,却如影随形的一抹乡愁…

如今,在自贡

以井盐为创作主题的美术家多达上百人

他们势如雨后春笋,各自萌醒于画坛

他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卓尔不群的艺术创作

践行并张扬着盐都画家的艺术风采

倾洒出对这片

浸满盐味土地深沉、厚实的挚爱之情

来源:自贡网 记者 周姝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