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展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持续优化科创生态 加速释放科创活力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的成都探索

成都市科协
2023年04月07日09:5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中国人工智能大会。
中国人工智能大会。

一、改革背景

2020年12月,成都市政府与中国科协签订“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合作协议,成都市成为全国首批26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加快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2022年12月29日,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提出: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成都组建了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中国科协党组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市级部门、23个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和中国科协11个机关部门、直属单位主要领导任成员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站位新时代、立足新方位、面对新要求,全力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全境域、全产业、全要素、全体系“四全”协同发力强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相融共生促发展,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二、改革举措

(一)聚焦创新链,全要素资源融合

推动营生态、建载体、强服务协同发力,促进创新、产业、人才融合贯通,挖掘创新价值潜力,助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搭建高能级创新载体,激发持续创新动能。围绕西部(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科创空间3个层级,发挥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积极搭建高能级战略性创新载体,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顶尖创新团队等,推动成都超算中心优化建设,持续激发创新动能。

二是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构建产业基础能力、公共服务平台、产业生态功能集中的多维融合载体,打造“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双创示范载体,举办“创业天府·菁蓉汇”等各类双创活动,构建“城市机会清单+创新应用实验室+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示范应用场景”场景全周期孵化机制,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三是线上线下集成发展,构建“保姆式”服务体系。推动“科创中国”和“天府科技云”双平台共建共享,构建1个市中心和22个区(市)县分中心的线上服务网络,组建专家、专业、保姆服务团,不断完善“科协保姆+专职保姆”架构功能,塑造“专业服务机构执行、专业保姆服务、专家服务团支撑”的“保姆式”服务体系。

(二)围绕产业链,全周期链通赋能

聚焦“五大能级”与“七有标准”,为产业精准画像,推动学会专业属性与产业细分领域精准耦合,营造产业链上下游互通、左右岸相融生态,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一是着力发挥平台牵引作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主导产业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链动学会对接龙头企业、科研团队的渠道优势,推进校院企地会强强联合,共建全国第二个实体概念验证机构、全国首个面向“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和“科创中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协同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二是打通科创资源供需渠道,推动技术精准对接。紧扣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梳理创新要素缺失,精准配置可供资源。争取“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落地成都,推动中国作物学会与邛崃市签订协议,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崇州市等开展合作,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电子科技大学与温江区共建脑科学会地联合创新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郫县豆瓣之乡”郫都区签订合作协议。

三是注重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打造优质科创生态。以会聚才、以才兴业、以业强市,将支持学术会议相关政策纳入成都市人才新政3.0版,圆满举办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促成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落户成都,举办首届中国西部巾帼科技创新大赛等。打造“科菁荟”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等科技经济融通活动20余场。中国科协发布《重要学术会议指南》显示,成都位列北京以外举办城市的第一梯队。

(三)盘活资金链,全方位强化供给

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强化资金有效对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积极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全方位强化科技创新资金供给。

一是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保障作用。明确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重点保障范围,确保财政科技投入3年内翻一番,并针对功能性综合服务平台、龙头企业整合协同创新等项目给予100万元至2000万元的财政资助。2021年市级财政科技支出99.4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

二是进一步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出“科创贷”金融产品,联合20多家银行、9个区(市)县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帮助2700余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200多亿元,全市科创板过会企业超八成获得过“科创贷”支持。创新开发“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组合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0.85亿元,联合创投机构等共同出资设立7支天使投资基金,目前已投资企业16家,其中2家企业已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四)夯实人才链,全体系场景支撑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构建多层次、多能级人才智力支撑体系,持续优化双创人才发展生态。

一是探索人才引培新路径,打造顶尖人才引用“加速器”。推动成立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科创中国”天府青年百人会,有序推进院士联合会筹建工作。构建新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服务体系,创设“基层登记备案、市级认定、分级择优奖补”建站工作新模式。成都高新区持续开展“揭榜挂帅”岷山行动计划3批,“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协同效应正在呈现。

二是构建海智创新服务体系,拓展海外引才多元渠道。实施海外智力城市服务行动计划,成立市级海智创新服务中心,在产业功能区创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3个,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成都海智(离岸)创新人才服务中心1个,在科技企业建立成都海智基地工作站36个,链动国内外区域中心站和海外站点,筹建京津冀、长三角区域性的成都海智(离岸)创新人才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海外人才智力引用效能。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洼地”。大力推动人才政策从拼政策、给优惠的“1.0”版本,到搭平台、给机会的“2.0”版本,再到优平台、营生态的“3.0”版本转变,打造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高品质生活服务配套,精准匹配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建立院士专家常态化联系机制,持续开展中小企业职工技术职称申报培训,组织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以服务凝心聚力。注重本土人才推荐选拔,实施全球顶尖人才精准画像,探索编制《全球农作物种业人才图谱》《全球材料领域人才图谱》《全球技术经理人图谱》。

三、改革成效

成都市在2022“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评估中,综合得分位列全国第二名,为副省级城市首位,其中服务地方发展情况、制度创新情况均排名第一。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出席中国科协2023“科创中国”年度会议并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分管副市长代表全国试点城市出席中国科协2020年“科创中国”年度工作视频会并交流试点经验。市政府副秘书长出席中国科协2021“科创中国”峰会城市创新论坛并在大会交流典型案例。市科协在广西2021“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会、2021年全国园区科协负责人创新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成都新津区作为全国试点城市唯一代表参加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人工智能治理闭门会议,并作数字化转型专题案例分享。有关人才经验做法被中国科协《企业科协》杂志采纳,相关人才工作情况在全市作为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中国科协分管领导张桂华同志对相关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作出批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四全’机制,‘四链’相融共生,工作业绩突出,成效显著。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大佳绩”。

(一)科创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全市形成协同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争取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产业科技服务团等11个项目落地成都,引导20个全国学会与13个区(市)县开展会地合作,入围2021、2022“科创中国”系列榜单27个,获批2022“科创中国”创新基地8家,连续2年组织实施“科创中国”市级科技服务项目57个。新建成都新材料学会、成都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都中广电泛应用产业研究院等7个市级科技团体。联动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沿线城市成立大学科技园联盟和产业科技服务团,探索推进成渝离岸基地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联盟。引导金融、税务、法律、科技服务等100余个第三方机构入驻所有区(市)县和产业功能区科协,组建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小而精”的科技专家服务团265个,聚集中青年科技专家800余人,深入产业功能区和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对接、技术咨询、技术攻关等各类服务,实现了产业功能区科协服务全覆盖。

(二)助力产业建圈强链更加精准

推动“科创中国·成都电子信息概念验证中心”对早期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市场、产业、应用等方面精准评估分析和综合服务,完成概念验证项目12项,落地孵化可熟化项目3项;青白江区“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落地转化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7个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50余项国家授权专利、2项技术成果鉴定,成功孵化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创中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搭建科研设备共享等3个平台,打造科技研发、科技工作者交流分享等6个空间,引入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线下供需对接20余场,开展横纵向合作项目5个。联合“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筹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联合实验室”,助力邛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崇州市获批全国首批“科创中国·乡村振兴联合体百县千村工程”试点城市。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登上央视,300余位海内外顶级专家学者齐聚蓉城。2022中国图象图形大会等106个重要学术会议、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成都论坛等300场高能级学术活动先后在蓉举办,100余位院士共襄盛会。“科创中国·科菁荟”品牌活动促成国内外20余个科技项目实现落地转化。依托“巾帼大赛”等吸引来自美国等10余个国家的创新创业项目500余个,在蓉落地转移转化项目27个。

(三)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齐升

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式挂牌,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中科院成都分院(天府园区)、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投入运行,核心区域聚集“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开工。引进国家高能级创新平台69个、顶尖创新团队90个,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众创空间6家。“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相关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表扬。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孵化平台74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7个、各类双创载体268家,引入创新团队和人才782个,在孵企业团队超1万个,举办“创业天府·菁蓉汇”等各类双创活动超200场。2021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1家、总量达782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达14家,数量居中西部城市第一。累计支持创新应用实验室13个、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16个、应用场景示范区9个、示范应用场景项目89个。新增市场主体、实有市场主体、科创板上市企业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增速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名,被誉为中国双创“第四城”。“科创中国”和“天府科技云”双平台共建共享,累计注册科技工作者30余万名,遴选入库技术经济等专业服务机构300余家,176位“科协保姆”“专职保姆”开展服务共1.6万余单,科技供需对接实现100%。

(四)人才智力资源加速聚集

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累计建站239家,先后引入75位两院院士和781位专家,累计开展研发项目1233项,获得各种专利授权1514项、发明专利494项、科技奖励145项。成都高新区成功“揭榜挂帅”3批,聚集产业专家、技术专家等各类人才260人,其中微电子先进封测、功率半导体、电磁环境适应3个团队已获融资近亿元。聚合天府海智专家529人,促成多位顶尖科学家及项目落地成都,对接德国、日本、以色列、韩国、俄罗斯等国家50余家科技企业,举办德国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技术路演等活动11场,对接完成优质技术项目5个,累计收集国际创新项目200余个。推选产业生态圈领军人才人选144名,积极推荐天府杰出科学家,8人成功获评“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