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展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构建“成都工匠”技能人才服务体系

成都市总工会
2023年04月07日09:42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成都工匠命名大会。
成都工匠命名大会。

近年来,成都市总工会全面落实成都市扎实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特别是人才强市、制造强市建设的部署要求,锚定“打造城市人民宜业的示范区”目标定位,牢牢把握“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的人才工作规律,以牵头谋划推进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牵头制定落实“成都工匠”专项人才政策为契机,协同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人社局等部门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和实践创新,着力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评选“成都工匠”、工匠学院建设、礼遇“成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五大环节,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构建形成串环成链、共振融合的工匠人才全链条工作体系。

一、坚持“以政策红利引领专项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激荡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源头活水

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部署要求,实施工匠人才培育工作专项调研,牵头起草《关于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的意见》以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依托《成都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就“打造‘成都工匠’工作品牌”进行部署安排,牵头成立“成都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置“成都工匠”培育评选专项工作组,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评选命名‘成都工匠’”工作列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成都市“十四五”规划》《成都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协同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人社局等部门先后制定《“成都工匠”评选管理办法》《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实施办法》《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构建形成了有引领、有主干、有配套的“一揽子”政策体系。

近年来,市总工会精准履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牵头单位职责,树立产业工人总量扩大、素质提升、活力释放等目标,协同组织、发改、经信、人社、教育、国资等部门联动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工作,促使全市技能人才总量、高技能人才总量保持较高增速,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技能人才总量达27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8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30%等阶段性成效。

二、坚持“以鲜明导向实施评选命名”,精心构建成都技能人才队伍的“领军方队”

坚守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定义及16字“工匠精神”内涵,坚持面向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行业领域一线技能人才,构建形成以“五审三公示”为主要环节的评选命名机制,实现了与“大国工匠”“天府工匠”和区(市)县工匠、企业工匠评选活动相衔接贯通,2019年—2022年共牵头评选出“成都工匠”2467名,引领区(市)县评选命名县级工匠5963名。着力凸显“面向全域,聚焦一线”的评选导向,采取“单位推荐+个人自荐”发动基层单位、技能劳动者申报,自2022年起增设“在蓉两院院士举荐‘成都工匠’”的机制,基层申报人数实现“三连增”。着力凸显“公平择优,优中选强”的评选导向,坚持由院士、大国工匠领衔专家评审,每年在省人社厅指导下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并分设若干评审小组,采取“量化评分为主,直接认定和定性认可为辅”的方式实施评审。各评审小组通过现场考察、证书核验等方式对参评人员的技能实操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判赋分,通过“直接认定”“定性认可”渠道对已获“四川工匠”“天府工匠”称号和“因从事稀缺小工种而参赛少、荣誉少、发表论文少导致量化得分偏低但实际技能水平高”的人选予以吸纳,专家评审委员会采取“合议+表决”方式对量化评分排序和“直接认定”“定性认可”人选进行复核,其中2022年度评选中量化评分类型占98.95%。着力凸显“从严从实,公开公正”的评选原则,严格执行初审、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审核、审批5道审核关和3次公示环节,通过政策解读、专项培训、12345网络理政平台等渠道答疑解惑,2022年度申报参评人数达到3533名,申报参评人数与获评人数的倍率达到5.39,2022年“成都工匠”中已取得不低于技师职业资格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的占82.59%,三项指标创造4年评选工作新高。

三、坚持“以平台化理念运转工匠学院”,推动劳模工匠资源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域转化

改变“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挂牌,依托院校举办主题班”的通行做法,联合市技师学院组建全国首家实行实体化、市场化、平台化运作的工匠学院—“成都工匠学院”。深化“成都工匠学院”平台化运转,利用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竞赛设备建成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实训基地1个,在产业园区、企业、院校中发展服务站点115个,其实施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可覆盖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数控铣工等职业(工种)32个。将零散分布于企事业单位的各级劳动模范、工匠人才资源聚合起来,通过“育匠为师”“以匠育工”“滴灌援企”“援校助教”4项行动发挥出劳模工匠群体的示范引领、传授点拨和带队攻坚作用,持续为中小微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岗职工、职教学生等多元主体供给精准服务,2021年度以来该学院通过“育匠为师”行动培育工匠培训师163名,其中68名培训师通过德国职业教育师资认证并获取相应证书;采取“理论教学线上开展,劳模工匠工余时间组织实操训练,产品质控与培训考核一体融合”的方式举办技能培训,完成钳工等工种定制化技能培训1865人;收集中小微企业反馈的操作技术创新、工序优化、工艺改进、设备调试等方面的需求401条,建立劳模工匠“揭榜挂帅”攻关等机制,与中小微企业签订一对一服务协议;对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育人进程中的“资源性短缺”,推荐劳模工匠进入院校深度参与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和校企技术技能合作,推荐3名全国劳动模范、163名“成都工匠”到职业院校兼职担任“产业导师”或“产业教授”。组织劳模工匠在产教融合育人、技术技能创新等领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企事业单位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65个。

四、坚持“以暖心服务彰显尊崇礼遇”,推动公园城市温暖精准触达劳模工匠

对接“成都工匠”在公共交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借承办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之机推动出台《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联动12家市级部门(机构)出台《〈成都市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措施〉实施办法》,快步推动公立医院、地铁公交、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的1100余个窗口(站点)的工作人员把握“礼遇工匠实体卡”使用细节。抓好受惠对象核查和落实情况督查,推动“成都工匠”群体“应享尽享”,截至2022年底已有8.4万人次“成都工匠”享受到各类礼遇服务,产生出了温暖工匠人才、激励广大职工、引导社会认知的社会效益。

建立联系服务劳模工匠长效机制,动态更新8500余名各级劳模工匠信息,突出重要时间节点推送服务。扎实筹办2022年“五一”劳模工匠走访慰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施小琳等市领导于党代会结束次日、“五一”假期首日即率队看望慰问劳模工匠。

五、坚持“以全媒体传播讲好劳模工匠故事”,推动劳模工匠精神在社会面产生引领作用

协同市广播电视台创办《天府工匠》大型技能挑战融媒体节目,搭建形成“大型季播综艺节目+工匠故事短视频,每年筹办1季10期”的节目框架,集成产业场景、技能挑战、工匠人物、奋斗故事等元素进行内容生产,吸纳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多家媒体单位进行合作。广泛组织发动基层工会、工匠人才和职工群众参与节目策划录制,成功争取节目短视频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创新成果展进行展播,在抖音、微信平台发起“天府工匠等你来战”挑战赛等活动,2022年全年完成外场录制10期,同步制作新媒体短视频158个。

深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媒体传播,启动“贝森路2号工作室”建设,联动全市工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线上载体,联动文化宫(俱乐部)、职工服务中心等线下阵地,联动网络宣传员、职工社群等社交媒体平台,2021年先后投放视频、事迹等素材1700余篇(次)。

坚持遴选劳模工匠实施分众化、对象化宣讲,2021年以来共计开展“进企业、进园区、进院校宣讲炫技”活动超过2000场。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