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展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打造“蓉易招”电子交易云平台 助力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

成都市公资交易中心
2023年04月06日14:5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不见面开标

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成都交易中心”)强化科技赋能,聚焦“智慧化+惠民化”,通过系统功能不断优化拓展,推进服务型便民智慧交易,实现项目报件、公告发布、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等全程闭合、可查可溯的招标投标交易全流程、全行业、全项目电子化交易。“蓉易招”全流程电子化持续提升招标投标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得实惠,让交易更规范便捷,助推招标投标跨区域、跨平台、跨层级交易,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成都交易中心积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聚力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依托2017年建成的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云平台,拓展智慧交易应用场景,升级招标投标交易系统,精准推出工程建设招投标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异地远程评标、电子保函等特色举措,实现全流程“零费用”不见面交易,让电子数据“多跑路”、市场主体“零跑腿”,锻造成都全流程电子化智慧交易“新引擎”,确保成都公共资源交易港口运行顺畅,保障省市重大项目加速落地落实,彰显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背景下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成都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流程标准为根基,平台发展规范化。将标准化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植入系统建设,全面梳理交易流程环节,在法律法规框架下,与“全程网办”机制衔接,从优化用户体验出发,对交易环节、材料、时限做“减法”,对服务质效、交易效率做“加法”,将交易服务46个主要环节的规则和流程固化到系统,首个实现将地方标准嵌入交易业务系统。同时,构建接口对接规范,深度推进资源整合、系统互联,纵向与信用中国、省级平台联通,横向与发改、住建、网络理政办等市级主管部门对接,并与4家银行、13家保险机构系统完成对接,初步形成全方位数据共享格局。

(二)交易事项全程在线办理,“一网通办”便捷化。以门户网站为纽带,以公共资源电子交易云平台业务系统为支撑,兼容四川CA、CFCA等多家CA证书,实现了全省CA互联互通3.0,实行平台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 “一处注册,全市互认”“一次登录,全网访问”“信息变更,即提即办”,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实现“掌上办”“指尖办”,交易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

(三)全面推行“不见面”开标,交易业务常态化。通过“不见面”开标大厅,在线实时开标,减少交易现场人工唱标等5个环节,开标时长压缩80%以上;自推行不见面开标以来,截至2022年底累计开展不见面开标项目4441个,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占比提升至92%,外地企业中标率提升约5个百分点,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了投标成本,企业也彻底摆脱地域限制,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在应对疫情方面,“不见面”开标防“疫”保“易”,确保项目交易“不断档”,实现了疫情期间招标投标正常有序推进,与疫情后成都市建筑企业复工复产无缝对接。

(四)信息技术智能辅助评标,电子评标智能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共享的优势,实现招投标文件结构化,在线评分、智能计算、分值校验、自动比对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自动读取解密投标文件报价信息、自动计算汇总评审得分等多种辅助功能,提升招投标流程连贯性,信息统一收集、加密传输与存储,提升招投标闭环流程规范。使评标更为自动化、智能化,评审效率提高60%。同时,上线招标人在线检查评标报告的功能,招标人登录云平台即可网上检查报告、反馈意见,通过后评标专家进行电子签章,所有操作全程留痕、系统可查。

(五)远程异地评标资源共享,评标方式协同化。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远程调度、专家身份认证、视频语音实时交互和在线监管等,完成的电子评标活动,实现了市域、成德眉资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覆盖和省外城市的常态化。截至2022年底,全市完成远程异地评标653场。通过远程异地评标,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促进统筹共享优质专家资源、场地及技术资源,有效避免专家“熟面孔”“本地圈”,进一步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六)拓展延伸平台服务长度,优化营商长效化。在云平台系统上线中标通知书在线发送、中标合同在线签订和履约保证金凭证在线提交等功能,在四川省范围内率先试点推出“交易见证”服务。截至2022年底,在评标结束后由系统自动生成并在线向招标人累计发送交易证明书2458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现成都交易中心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的应用实效。

三、取得成效

一是获取文件“零门槛”。交易信息公开和交易程序简化,门户网站公布交易信息,投标人无需注册和登录便能直接浏览、下载招标文件,进一步降低获取招标信息成本。

二是交易全程“零次跑”。全省率先试点推出工程建设“交易见证”服务,上线发送中标通知书、签订中标合同、提交履约保证金缴纳凭证等在线办理功能,全面实现无接触交易。

三是项目开标“零等待”。进一步精简工程建设交易环节,公示公告信息查验调减为即时办理,到达开标时间之后所有投标人可同时在线解密投标文件,其中同一开标时段最多1000家投标人同时在线解密。

四是区域规则“零差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全流程电子化系统,全市做到交易规则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操作方式统一,实现服务标准化、招标文件模板化。

五是参与交易“零费用”。为投标人提供免费系统服务,各方市场主体无需缴纳任何系统使用费。仅标书制作费,平均每年为市场主体节省超过1000万元,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有效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是系统风险“零发生”。强化投标信息保密,投标人须持CA数字证书加解密投标文件,加密传送电子保函数据,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预警,有效预防交易过程风险。

四、成果特色

(一)以交易安全为准绳,形成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始终将交易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投标人向虚拟账号缴纳保证金,开具密文电子保函,不见面开标先解密投标文件、再展示投标报价等手段,结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各环的“强链条”,形成风险防控闭环管理体系,全方位保障市场主体权益。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铸就体验佳立体化系统。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始终以市场主体的服务需求为抓手,为进一步减少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市场主体交易服务同质办理,打破市场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按统一规则和流程办理交易业务、参与在线交易,同时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降低交易成本,打造服务体验佳、可视感强的立体化系统。

(三)以高效输出为标准,营造低成本高产出效应。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本着低成本投入、高效能产出的系统建设原则,不断适应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要求,调研摸清市场主体需求后,对交易系统进行全面提能升级,陆续推出如电子保函、不见面开标等特色子系统,形成群众评价好、市场反应好的良好综合效应。

五、应用实例

纵深推进“蓉易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以来,打造了持续向好的成都招标投标“六零”营商环境。对交易平台而言,建成的流程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的招标投标交易系统,每年为市域内15个交易分中心节约系统建设和维护资金约2000万元;对市场主体而言,参与交易的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降低,“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提高,每年为其节约标书编制工具使用费、标书印刷费、搬运费、投标差旅交通费等费用约8000万元;对招标行业而言,先后实现了住建、交通、水务、经信、农业农村、规划和自然资源6个行业全流程电子化的全覆盖,行业发展齐头并进、蓬勃均衡。特别是在构建统一大市场、打造服务新名片、打通“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得到广泛、显著应用。

(一)推行跨区域跨层级跨平台交易,助力构建统一大市场。以“三跨”交易和异地远程评标为抓手,实现了成德眉资“三跨”交易全覆盖和成都市域、成德眉资、成渝、外省异地远程评标常态化。截至2022年底,市本级共实施“三跨”交易标段45个,交易金额近20亿元,地区涉及西藏拉萨、新疆伊犁等地,并于2022年3月出台工程建设招投标“三跨”交易工作规程。全市开展异地远程评标项目653个,共享专家资源约3265人次,与黄河流域联盟中济南、大连、济宁等地多次开展异地远程评标。“三跨”交易与异地远程评标“双管齐下”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推行独具成都特色电子保函,打造交易服务新名片。上线具有成都特色的电子保函系统,覆盖保函申请、开具、传输、管理、运用到退还(索赔)6大环节,保险或银行机构免费接入,投标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投标相关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接收电子保函85231笔,电子保函替代传统现金保证金、缓解企业资金占用压力累计已达237.59亿元,惠及企业4338家。

(三)建成“一键归档”电子档案系统,打通电子化最后“一公里”。建成电子档案系统,交易完成后档案一键归集,实现交易档案信息的收集、归档、统计、查阅等全流程自动化管理,交易过程全程留痕、永久记录。为行业监管提供支撑,为各方主体提供便捷查询调档服务。自2022年5月上线后,成都交易中心电子档案系统收集整理电子档案1万余份,并成功入选国家档案局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单位。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