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展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实施四大融合改革 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区

成都市经开区
2023年04月04日14:32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神龙汽车自动化生产车间
神龙汽车自动化生产车间

一、改革背景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0年8月,成都经开区获批国家首批、省内唯一的“两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园区。成都经开区聚焦破解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两业”融合发展不快、创新策源能力较弱等堵点痛点,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建圈强链”为主线,以制造业全链条融合发展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路径,多措并举推动生产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提升产业发展质效。2022年,在疫情冲击、罕见高温限电挑战下,实现工业总产值2012亿元,规工增加值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获评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先进区、新时代十年成都制造业发展先进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41.7%、同比增加6.9个百分点,“两业”融合发展改革经验连续3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宣传推广。

二、具体举措

聚焦制造业前端、中端、后端和要素保障等重点领域,建强融合发展平台,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制造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建优融合发展载体平台,激活前端创新创业链

加快搭建发展载体、提升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等产业,着力夯实“两业”融合发展基础。一是创新模式建载体。建立高品质科创空间准入机制,拓展政企联合投资、联合创建等模式,加快建设各级各类孵化平台,建成投用汽车智创活力港等市级高品质科创空间40万平方米,聚集经开科技孵化园、同创谷等双创载体1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3家,在孵企业644家,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四川省双创示范基地。二是政策赋能聚平台。制定《2022年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实施《制造业创新平台认定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设有研发中心的大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打造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大力支持未设研发机构的企业联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打造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加快形成大型研发机构、中小研发中心梯次发展的研发集群,成功落户信通院、中汽研等创新机构,累计聚集研发机构158家,其中省级及以上87家。三是“双迈行动”育主体。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迈进、规模以上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的“双向迈进”行动,建立500余家新经济“种子企业-双百企业-示范企业”培育库和5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22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瞪羚企业3家,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3家、同比增长47%,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3%。

(二)构建融合发展支撑体系,提升中端智能制造链

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方向,推动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建强融合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等设施建设,积极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成都经开区工业经济数字孪生管理平台成功入选2022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成为四川省6个入选项目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工业互联网数智运营园区试点示范”类项目。秦川物联网智能创新平台、一汽铸造能源大数据平台入选2021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案例(全市共5家)。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探索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制,健全“头雁引领、雁群齐飞”培育机制,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搭建数字化转型“头雁”培育库,支持领克汽车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引导金之川、美奢锐等23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秦川物联网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领吉汽车获批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24家企业入选国家、省、市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成都经开区成功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三是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探索制造、研发、物流、销售等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成功培育一汽惠迪、集商等服务化平台,推动经开区孵化园转型成为信息链服务商,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5家,吉利BMA项目入选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本土服务型制造业企业34家。四是积极开展低碳发展试点。制定《近零碳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全国碳能力建设中心(成都)龙泉基地成功挂牌,成都经开区成功创建全省近零碳试点园区,神龙汽车及配套园获批成都市第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推动西部氢能产业园加快建设,聚集氢能企业16家,开通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燃料电池汽车运营里程超600万公里,加快建设成渝氢走廊。

(三)创新融合发展联动机制,拓展后端现代服务链

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产品消费、工业文化等领域,多措并举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促进产业链向后端服务拓展延伸。一是创新“制造—需求”联动机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机制,定期动态评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推动检测、认证、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建设国家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落户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国家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检测类项目,聚集检测服务机构16家。提升发展经开区物流产业园,鼓励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商转型升级,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互联网+物流”,建设共享仓储设施,实现物流资源共享,打造智能物流配送体系。二是创新“产品—市场”联动机制发展后市场产业。围绕拓展产品市场特别是整车市场,建立龙泉造拳头产品分析研判、渠道拓展、销售促进等机制,探索整车制造企业“线上流量+线下体验”模式,引进仁孚奔驰等品牌4S店40余家,推动全区90%以上汽车4S店进入电商平台,促进汽车贸易博览产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2022年,成都经开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入选省“十大开放发展示范平台”。三是创新“工业—体验”联动机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出台扶持工业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工厂开展体验式、景点化改造,建设透明工厂等沉浸式场景,探索发展“工业旅游”,推动沃尔沃品牌体验中心建成运营,捷达品牌体验中心授牌“成都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成功举办第三届“汽车+文创”国际设计周、成都首届南山汽车动漫音乐嘉年华等汽车文创活动。

(四)健全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协同要素需求供应链

着力把握“两业”融合要素需求,积极探索要素保障机制,精准匹配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效融合发展。一是创新土地空间精细管理利用机制。探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改革,印发实施《关于深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改革的工作意见》《土地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文件,积极推进土地上市工作改革。扎实开展资源活化利用行动,盘活利用国有资产10万平方米,“批而未供”土地5978亩、有效处置闲置低效用地5468亩,成功出让“标准地”700余亩。二是建立金融资金扶持体系。建立金融对接“双线”快速响应机制,“线上”升级经开产融合作平台功能,丰富金融产品超市,实现需求端、供给端、政策的信息互联互通;“线下”依托“蓉易贷”1266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实行金融专员服务制度和“一企一银团”联动机制,组建重点企业融资会诊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强化基金撬动作用,成立经开产投基金并获评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引导基金30强,母基金规模突破100亿元、子基金达410亿元,参投的中创新航成功登陆港交所。三是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制。深入实施“龙泉驿英才行动”,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4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个,成立全区技工教育联盟,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技能人才达20万。全国首创“共享员工”模式,促进员工富余企业与员工紧缺企业灵活调配人力资源。探索推进校企合办“订单班”,采取“名师带徒”“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培养技能人才。创新开展“余姐探岗”,以“室内直播”和“进厂探岗”的形式展现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经开园区)获批首批国家级人力资源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三、取得成效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试点2年以来,建成孵化载体4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40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研发平台38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同比增长87.7%。202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385亿元,科技型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9%。

二是智能制造水平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5家,24家企业入选国家、省、市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达60.3%,成都经开区成功入选工信部政府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三是后端市场服务进一步拓展。聚集仁孚奔驰、华阳奥迪等品牌4S店、体验中心等40余家,成功举办各类汽车赛事、汽车文创活动10余场,策划发布工业旅游线路4条,“汽车+”产业形态逐步呈现。

四是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2亿元,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5.7亿元,经济总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县级行政区首位,区域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38位,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排名中西部城区第一,“两业”融合发展改革经验连续3年得到国家发改委认可并宣传推广。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