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2022年度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候选案例展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探索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新模式

成都市武侯区
2023年03月28日16:15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武侯)。

一、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成都市武侯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2年6月,武侯区法院、区检察院、区水务局等8家单位,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址武侯区宜居水岸江安河段,启动建设“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武侯)”(以下简称: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深化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修复性、协同性、预防性“一化三性”改革,积极探索“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机制武侯模式,推动生态景观与耕地修复相融合的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水平,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碳中和“先锋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具体措施

(一)践行“绿色发展”,创新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坚持绿色发展。秉持“一水护田将绿绕、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地赋能达双碳、一区共建践两山”建设理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护卫蓝天碧水净土,贯彻让破坏者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的司法原则,通过恢复性司法举措、典型案例巡回审判、公开见证司法执行活动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吸引更多公众参与,达到审理一案、恢复一片、绿化一域、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更好维护生态环境公共利益,更加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让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真正成为集生态修复、成果展示、普法宣传、警示教育于一体的生态环境修复“活教材”。科学选址建设。武侯区江安河宜居水岸区域水系通达、水质优良,野生鸟类种类繁多,特别是白鹭成群,且拥有丰富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属于环城生态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市区内不可多得的具有农田、水系、湿地、园林、城市公园、野生鸟类等多种环境保护资源的生态基地。该基地是武侯区历时3年打造的宜居水岸江安河示范段项目,也是成都城区第一个纳入“国家财政部PPP项目管理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39.3亿余元,后期无需增加基础建设就已具备了补植复绿、低碳循环、智慧水务、耕地保护等多种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功能。选取此地打造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既具备现实基础,又能满足城市公园休闲功能,便于宣传恢复性司法理念。形成示范功能。紧紧围绕恢复性司法理念,建设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一站式覆盖水生态修复保护、农田耕地修复保护、林业修复保护、巡回审判、沉浸式宣传教育、劳务代偿、智慧水务和科学实验八大功能,其中,耕地生态保护是该基地的特色项目,依托基地探索涉耕地纠纷的源头治理和修复保护,进一步提升司法保护耕地能力和水平,对贯彻落实国家耕地保护要求,积极发挥司法保障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具有重要意义。在江安河武侯段建立成都市主城区第一个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使司法修复工作开展更加简便,更易于当事人参与实施,更能提升恢复性司法的宣传功能,为市域内生态保护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新的样本。

(二)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生态生活环境与司法修复相融合。持续打造环境资源纠纷化解品牌。秉持“专业性”,全面推进环资审判“一化三性”改革,推行环境资源大要案“院庭长+专家”审理模式,依托现有成都市武侯区行政争议调解机制、法检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开展涉及范围较广或社会影响较大的生态环境资源民事诉讼、公益诉讼、行政诉讼,并主动开展涉生态保护风险防范工作,共同维护生态保护司法有利局面。强化“预防性”,依托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持续强化环境保护司法宣传,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典型案例,让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成为法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推广的重要窗口,从源头减少涉环境资源矛盾纠纷的产生。创新生态修复机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紧扣环境要素修复需求,立足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位于宜居水岸江安河段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因案施策,利用好基地作用,灵活运用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责任承担方式进行恢复性司法实践,从而达到惩罚违法行为与生态修复双重效果,确保基地实质运行。创新生态保护机制。聚焦武侯区位于主城区、三河环围、基本农田面积广阔的特点,开展林地保护、河道保护、水资源保护、湿地保护、农田保护等工作,以“河长制+法官工作站”“林长制+法官工作站”机制建设为契机,健全涉林、河、田、湿地的行政执法与生态司法修复无缝衔接的工作模式,定期召开合作机制工作会议,形成生态保护协同机制,破解生态环境保护查处难、制止难、执法难等难题,提升环境资源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市域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武侯样本,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更富美感。

(三)推进“多元共治”,建立健全生态司法修复实践合作机制。建立联络协同机制。实质推进区法院与检察院、水务局等7家单位达成的合作协议,由武侯区法院、检察院共同牵头,在武侯区法院行政庭设立联络办公室,实现联动化、一站式“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协同机制顺畅运行。同时,建立工作联络小组,指派专人定期联系工作,对协调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时给予关注和智力支持,对推进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打造及运行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推动各方实质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保障生态司法修复工作顺利推动,各个合作单位轮流召集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定期发布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工作动态信息,针对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涉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研讨,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最新动态,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开展恢复性司法执行、重大敏感案件联动化解、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建立业务培训机制。在武侯区内开展环境生态执法活动,通过个案典型案例办理和审理提前共享信息,共同开展涉各自职能的案件分析研判,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提升的同台练兵、同堂培训、同步提升的“三同”模式,提升执法人员工作水平,促进辖区生态修复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工作总结制度。每年由法院、检察院牵头出具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生态司法修复合作工作报告,并在联席会上向合作单位进行通报。

三、取得成效

一是服务保障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更加坚定有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武侯)贯彻让破坏者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的司法原则,大力增强公民保护水域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助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自建立以来,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通过环境资源类案件巡回审理及法治宣传,在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同时,发挥了警示和预防作用,得到了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成都市领导的赞许。

二是共治共建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原则,充分发挥“河长制+法官工作站”“林长制+法官工作站”机制优势,与武侯区人民检察院、水务局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行刑衔接程序、联合执法协作配合、鉴定机构培育、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具体环境违法案件办理过程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索,多部门合作机制顺畅运行,协调对接机制发挥实效,恢复性司法保护合力初步形成。

三是护航绿色低碳发展有为有效。推动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实质化运行,依托基地将生态修复范围延伸至溪流、耕地、林业等领域,实现生态环境全方位司法保护。强化对岷江流域支流江安河的保护修复,严格打击非法捕鱼,该基地已增殖放流鱼苗6万尾。加强湿地修复保护,依法打击江安河湿地内非法盗挖地下连砂石7.88万立方米的行为,并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在2023年依法提起了成都城区第一例非法采矿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同时要求相关责任人对因非法采矿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支付修复费用、惩罚性赔偿金、公开赔礼道歉。制止耕地撂荒及“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恢复耕地93.5亩,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守护绿水青山,2022年在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周边及江安河沿河补植复绿树木300余株,补种灌木1832平方米,补种乔木66棵,恢复平整武侯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内观赏草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江安河边将废弃鞋厂改建成野趣生境自然教育基地,成为天府绿道科普点,被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评定为省级自然教育基地。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