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展示>>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

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
2023年03月24日14:2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改造后内部
改造后内部

为探索更加精细的空间治理方式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推进城市建成区中未被充分利用、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引导的剩余空间高效利用,美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成都市顺应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紧扣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其他县(市)参照执行,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屋顶空间、滨河空间、低效用地7类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用3年时间分批次完成600个剩余空间打造,充分挖掘、释放城市剩余空间潜能,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能交往、一切有交往的地方皆有效益”理念,努力让城市建设成果可感可及、普遍受益,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剩余空间打造“成都经验”。

一、探索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

(一)对标先进城市经验,借鉴剩余空间利用模式。通过分析优秀案例、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学习、认真研究了上海的园林绿化建设、剩余空间改造经验:一是盘活存量空间,重塑城市形态;二是熟练“见缝插针”,打造小微公园;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强化共建共享。从上海的先进经验来看,精细化城市空间利用,积极开展剩余空间的多业态场景植入,与公园城市场景营城理念完全一致,为成都市剩余空间利用提供良好借鉴。

(二)制定工作行动方案,编制“金角银边”建设指引。2021年,印发《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重点将城市中的“边角余料”如何“有序”“规范”地变为“金角银边”,确立了部门牵头、市区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了2021年完成200个示范点位,3年时间分批次完成600个剩余空间场景建设的工作目标,从空间用地、资金支持、审批服务、共建共享4个方面形成了“金角银边”激励政策体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市公园城市局先后制定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回家的路”金角银边景观建设指引(试行)》《关于“金角银边”业态场景植入涉及商业业态相关证照办理的指导意见》等多项引导性政策措施,将“金角银边”绿化空间纳入社区公园分级管理;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城市“金角银边”剩余空间更新利用。T立方双桥子篮球公园项目,就是由成都文旅集团下属专业化公司打造,并引入市场主体共同投建。

(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1+N”实施体系。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级相关部门和“5+1”区域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方案、工作进度、政策措施,指导剩余空间营造工作有序推进。市级各部门和各区按照职能落实剩余空间营造工作责任,分类梳理形成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明确承办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工作措施、资金投入和工作推动“六个到位”。市级各部门根据全市城市剩余空间自然分布、空间属性以及权属关系,制定分类利用管理办法,构建形成“1+N”实施体系。

二、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建设成效

(一)借力城市更新,加速推动“金角银边”呈现。结合社区绿道“回家的路”建设以及成都剩余空间利用现状,加强全域统筹,通过多维增绿、设施美化、社区服务功能补充、在地文化植入等可模块化、定制式推广措施,打造“多、小、精”的品质空间,以城市“金角银边”空间强运营、高效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活力和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以“微更新”焕发公园城市“新生机”,以“微更新”提升人民群众“微幸福”,切实将成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1年200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作为牵头单位,率先对二环路桥下绿化空间做整体提升,在公园城市的“城市剩余空间”,利用口袋绿地,提升社区的环境,拓展全民体育健身场域,打造集体育运动、文化休闲、社区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场所。市级示范项目包括二环路双桥子立交、永丰立交、营门口立交桥桥区公园场景植入、BRT公交站点桥下空间景观品质提升、社区花园建设等。其中,永丰立交桥区公园——“芃丁花园”将花艺、咖啡、书吧等业态场景融于主题公园之中,打造出成都特色桥下“非典型公园”。区(市)县示范点位中,成都高新区牛啤堂会客厅提升街区原垃圾存放空间,配置精酿啤酒消费体验场景,成功打造网红打卡地;成华区府青桥下运动空间,为周边市民营造了精致舒适的运动休闲场所;金牛区抚琴邻里会客厅将社区老旧广场改造成文化休闲场所,吸引社区居民交往空间。以上“金角银边”示范点位获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二)科学建设,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痛点和难点。在建设指引的模式下,结合场地性质和百姓需求,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金角银边”建设可行性方案,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确保空间利用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痛点和难点。永丰立交桥桥区公园城市场景营造项目将永丰立交打造成为成都首个“全龄娱乐、运动休闲”,多维、多元、立体的综合型“城市花园立交桥”,桥下花园会成为更多市民散步休闲的不二之选。成华区府青桥下,在植入绿地花境、运动、文化等设施后,打造成全市领先的桥下全民体育活动空间,实现了从“灰色高架桥”到“绿色运动场”的转化。类似的大面积桥下空间利用项目还有营门口桥下空间等,既扮靓城市景观,也提供了运动健身的桥下绿色空间。日月大道绿地空间项目原本计划建设篮球场,由于周边市民认为篮球场噪音较大影响休息,运营方及时调整为羽毛球场,得到了社区居民认可。

(三)创新模式,为“金角银边”注入活力。充分调动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金角银边”空间开发和建设工作,植入包括公共服务功能新场景和全龄体育设施等业态。改变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建设模式,创新“经营权有偿使用”“以用代管”等模式,引入成都文旅集团等国有资本及其他社会力量踊跃参与项目建设,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按照该模式,先后建设了“双桥子立交桥下篮球公园”“日月大道体育运动空间”等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主管部门还将对微更新、惠民生、优运营的“金角银边”优质项目统筹安排激励和奖励资金,建立“金角银边”空间运营管理动态考核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实现场景价值转化。以市场化运营实现“金角银边”场景空间价值转化,“金角银边”才能实现可持续运营管理和良性发展。在创新模式下,“金角银边”的市场化主体可以科学合理植入与空间调性相匹配的智慧体育设施、轻食休闲、艺体培训等复合型消费场景,为市民提供“家门口”高颜值与人性化服务并存的消费新去处。通过消费场景的市场化运营激发市场主体动力,以“共建共享”为方针提升公益设备设施、空间管理和场景运营效能,促进“金角银边”可持续发展。同时,“金角银边”因地制宜配备小型、多样、便民的文体、医疗公益设施,也能提供公益业态服务市民需求。如在双桥子篮球公园和东坡路社区运动角内,配备了相应的免费公益健身器材,加强与街道、社区合作,提供定期免费开放等便民服务,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能。

三、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经验启示

(一)关注市民需求,强化功能复合。以市民需求为基础,强化文体旅商功能与生态景观功能复合。在政策引领和保障下,联动各区(市)县街道、派出机构等部门,梳理辖区内废弃和剩余空间,挖掘七大类城市剩余空间潜力潜能,向周边社区居民开展了细致摸排调研、听取意见,充分了解老百姓对“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相关环境绿化、文教体医、社会福利服务以及商业配套服务方面的需求和意见,进一步加强景观植入、设计手法,提升空间品质,让更多的剩余空间成为兼具生态性、文化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非典型公园”“金角银边”,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确保空间利用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痛点和难点。

(二)强化多元参与,促进共建共享。一是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结合“花惠万家”等工作,引导市场主体参与“金角银边”空间设计、营造和运维,引入文体旅商企业参与“金角银边”空间场景营造。鼓励各区(市)县发动国有企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扶持壮大以社区居委会为特别法人发起成立的社区社会企业,根据社区居民新消费需求打造社区“金角银边”。支持社区微更新、社区美空间、社区运动角、社区花园建设,打造“金角银边”。二是以剩余空间利用为载体,多元开展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城市“金角银边”空间利用系列设计大赛,形成共建公园城市的良好氛围。鼓励利用“金角银边”示范场景举办文化、科普、体育等主题活动,引导周边住户和商家自发更新业态,选聘“市民园长”“市民监督员”参与管理。

(三)注重因地制宜,完善政策措施。围绕大运会氛围营造,结合成都市城市更新、“两拆一增”、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桥下空间利用等项目实施,因地制宜推进“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建设,进一步探索“EPC+O”“以用代管”等模式,总结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剩余空间更新利用经验。进一步完善用地审批、方案审查、合作协议签订等相关程序。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消防、卫生等证照办理流程,推进城市剩余空间有效利用。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