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东兴区:地标产品“多点开花” 聚势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天冬之乡”内江市东兴区坐落在沱江之畔的北纬29°线上。这里,山川秀丽,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气候,钟灵毓秀的山水,成就了东兴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资源禀赋。从天赐地造到匠心培育,由躬耕田间到享誉市场,这里的水土滋养出内江天冬、田家紫皮大蒜和永福生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东兴区的乡村振兴事业增光添彩。
聚力天冬产业 擦亮金字招牌
高萝引蔓长,插楥垂碧丝。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笔下的天冬。东兴人喜爱天冬,广种天冬,与天冬有着千年的不解情缘。据《新唐书》记载,天冬在内江市东兴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春天,行走在东兴大地,不时可看到成片的天冬园,犹如绿色海洋,点缀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无边绿色中,清风徐徐、蝶飞蜂舞,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田园画卷。
在连绵的山坡中,平坦镇宝塔村党支部书记曾鲁彪一边忙碌地进行天冬补种,一边介绍,“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种天冬,除了可以做药材,还可以炖汤,更是农民增收的好帮手。”
天冬又称天门冬,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归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药。《本草纲目》记载,天门冬可以直接煮食、煎、制丸、制散等,更加明确了天冬的食药价值与地位。
近年来,东兴区坚持推动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目前已建成以天冬为主的生态种植产业园区25个,种植天冬4.8万亩,实现中药材产值5亿元。天冬膏、天冬酒、天冬饮片、天冬蜜饯、天冬护肤品等一系列产品,实现了天冬从田间到药房再到生活的深刻转变,深受消费者喜爱。
2021年11月“内江天冬”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这是西部首个道地中药材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产区品牌;2022年7月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冬的美誉度不断提升,东兴区“中国天冬之乡”的品牌也变得更加亮丽。
培育名优特产 打造靓丽名片
阳春3月,春和日暖。时下,走进田家镇火花村家紫皮大蒜复种示范园区,成片的蒜苗绿意盎然,阵阵蒜香扑鼻而来。田家紫皮大蒜种植户彭文强正在蒜地里采收蒜苗。拨开一丛丛蒜苗,他介绍,每年每亩地不仅可以产1300余斤干蒜头、3700余斤蒜苗,还有1000余斤玉米,综合下来每亩收入预计可达6000余元。
“田家紫皮大蒜是东兴区的特产之一,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肥沃优质的土壤为紫皮大蒜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使其具有质脆、味浓、蒜香、大蒜素含量高等特点,不仅品质好,而且宜久存,因此被誉为“蒜大王”。除了满足内江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外,田家紫皮大蒜还远销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成为“甜城味”的一张重要名片,更是各地餐桌上的“抢手货”。据统计,田家镇紫皮大蒜种植面积已达10000余亩,预计年产量750余万公斤。
田家紫皮大蒜以其紫色的表皮和浓郁蒜香享誉市场,而同样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东兴椒,则以色泽鲜艳、油润红亮、辣度适中、风味浓香的优良品质,成为川菜的“点睛之笔”。
在白合镇华山村辣椒种植基地,村民高时禄介绍:“我们这个东兴椒,乡下喊小米辣,炒菜更有味,品质也好。”据了解,东兴椒以色红、香辣、可口成为市场上的“紧俏货”,更是制辣椒粉、盐渍和鲜食的优质品种。在东兴区,每年以“东兴椒”为品牌的朝天椒年产量达4000余万公斤,成为当地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主导农产品之一。
激活产业“造血” 助农增收致富
“色泽嫩白无异斑,姜茎细长、分枝多。”在东兴区,同样以品质赢得市场青睐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永福生姜,因其肉质细嫩、纤维少、风味浓香适口等特色而颇负盛名。
“我们的生姜因为品质好,根本不愁销路。”永福镇副镇长闻波介绍,永福镇多为冲积土,种植的生姜具有块茎细长、色鲜肉嫩、筋少汁丰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据了解,永福镇现有姜地1500余亩,辐射带动全区种植面积约1.2万亩,每亩姜地产量约8000斤,总产值预计可达4.3亿元。
地标产品的发展,既是地方资源馈赠的结果,也离不开各方面的因势利导。近年来,东兴区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地理气候和产业基础等条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特色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产业,不断为各个乡村“输血”“造血”,通过实施“一村一个致富产业”行动,做到村村有产业基地,不断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助推农民走上增产增收的致富快车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永福生姜、田家紫皮大蒜、东兴椒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从东兴走向全国,成为一张张亮丽“名片”。随着“内江天冬”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了东兴区地标产品“朋友圈”,朝着“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阔步前行,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走在东兴大地,不经意间就会和地标产品不期而遇。它们早已融入东兴人的生活,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和食客,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强区富民的“金钥匙”。(彭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