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韩晓军:加大力度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能力建设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李平)在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韩晓军代表在大会现场。国机重装供图
人民网: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2022年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情况。
韩晓军: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重装)是世界500 强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核心制造主业为平台,整合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等高端重型装备板块优质资源,组建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国家级高端重型装备旗舰企业。
2022年,国机重装积极克服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企、四川极端高温限产停产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增长,稳增长、促转型、谋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局面进一步巩固夯实。
一是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1000MW超超临界机组FB2转子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连续取得重大突破;航空万吨级铝合金板张力拉伸装备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核电主管道项目获第二十届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并上榜“科创中国”突破短板关键技术榜装备制造领域十大榜单。2022年,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9项、国家专利1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项。
二是国内外市场开拓逆势上扬。主导产品大型铸锻件、石化设备、核能装备、冶金装备订货质量和数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订货量创历史新高。海外工业化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签订了出口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一批重大冶金项目。
三是国企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两家科技型子企业分别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优秀”企业、四川省制造业“贡嘎培优”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成效持续显现,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良好机制环境。
国产化首件1000MW超超临界机组FB2转子。国机重装供图
人民网:请给我们分享一下国机重型装备集团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
韩晓军:国机重装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始终以提升经营业绩为重点,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从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途径发力,聚焦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深化改革、精益管理等,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国家重大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国机重装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解决“卡脖子”技术,着力推进航空航天、能源、冶金、化工等多个领域科技攻关,成功研制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强化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成功转建转制与重组整合,担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养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和创新意识强、学术造诣高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二是牢牢把握“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大力开拓市场融入新发展格局。
市场是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国机重装充分发挥科工贸整体优势,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持续加强营销能力建设,优化完善国内国外区域中心布局,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坚持以质量和品牌为生命、以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为依托、以价值创造和优质服务为追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市场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战略合作,持续巩固市场优势;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深挖“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实施“区域滚动开发”策略,探索实践“投融建营”一体化模式,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优势。
三是牢牢把握“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方向,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改革是企业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国机重装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成果促深化改革,积极推动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市场化用工、中长期激励等改革举措,公司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战略引领能力明显提升、运营管控流程更加科学精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持续增强。
四是牢牢把握“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国机重装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端重型装备综合服务商为目标,大力推行精益管理、数字赋能,积极开展提升公司发展质量、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等专项行动,按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十六字标准,在营销、设计、工艺、制造、质量、采购、管理等各环节中追求精益求精,以最优质量、最快效率、领先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超越、臻于至善”理念深入人心,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航空万吨级铝合金板张力拉伸装备。国机重装供图
人民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国机重型装备集团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考虑?
韩晓军:2023年,国机重装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落实国家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部署,坚持“创新超越、臻于至善”理念,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持续推动传统业务存量增长,加快培育新动能、新赛道,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努力打造卓越长青企业、幸福有爱家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重型装备综合服务商。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载体,深度推进产学研用合作,联合有关大学和产业上下游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高端铸锻件材料研发、工程化制造及成套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等一批关键技术,打造大型铸锻件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做冶金、锻压领域产业链链长,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二是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市场开拓再上新台阶。紧抓战略机遇期,敏锐感知市场变化,深度发掘和引导客户需求,提升客户响应速度。持续推动属地化运营,实现区域、行业、大客户滚动开发。同时,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中国装备、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出去”。
三是持续深化改革,着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动改革三年行动系列经验和成果制度化、长效化、稳固化,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按照“专业专注、奋斗为本、实干为要、有为有位”的人才理念,着力打造科技、市场、技能、管理四支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用好项目分红、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种改革工具,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深入推进精益化管理和数字化赋能,以数字化手段助力精益技术、精益生产、精益质量、精益现场、精益设备、精益项目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世界最高等级八万吨模锻压力机。国机重装供图
人民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请问您有哪些建议和期望?
韩晓军:1、建议加大力度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能力建设。
高端装备制造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高,以及产业控制力较高、带动力较强的特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赋予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更多使命和责任,提升企业建设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正向研发能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给予重组成功的企业类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大学类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样稳定的财政支持,用于基础条件与设施建设;二是给予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更多项目支持,鼓励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申报项目,让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三是给予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更多政策支持,出台世界一流科研平台培育政策,并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建议支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实施技能根基工程,助力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力量,是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评价激励制度和发展使用环境有待优化,尤其是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对青年劳动者的吸引力不高,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把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而言:一是重点支持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为平台,发挥企业工艺链完整、极限制造优势突出、高技能人才集聚、培训基础扎实等资源优势,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二是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依托企业及其协作单位创新体制机制,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中的“高精尖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在实训条件升级、技能提升专项激励、技能人才荣誉授予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在职称认定上,与技术职称有更强的可比性,使高技能人才能够享受同等的养老金待遇;出台高技能人才比照技术专家双向选择延迟退休等特殊激励政策。三是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更好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支持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开展公共培训服务,牵头举办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更好地培养行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涌现更多的大国工匠,提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