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关注四川省两会: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 政协委员有这些建议

2023年01月14日15:4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成都1月14日电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获批建设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1340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量的71.89%。四川片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主体,占规划总面积的88%。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在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支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试点验收工作。

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农工党四川省委联名提交《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建议》,表示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尚存在工作机制不畅、生态效益不显、种群风险较大、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需获得有效解决,故建议如下:

以法规建立为依托,理顺工作机制。建议依托《国家公园法》制定契机,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地方立法,以法规形式明确权责划分和管理职责。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不同区域监督联动、生态保护修复、信息技术共享、宣传舆情应对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制订出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对国家公园内的干部职工、编制、机构等进行有序整合,科学配置管护人员,实现“一块保护地、一个团队管”。

以公园建设为抓手,筑牢生态屏障。建议继续开展域内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田(圩)还湖还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等工程。以增强域内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导向,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原住民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占用,增强生态屏障稳定性,促进生态功能整体提升。

以资源保护为载体,促进生态修复。建议制定并完善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系列标准规范,形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更新复壮竹林,扩大主食竹林面积。采取近自然的工程措施,建设关键栖息地连通廊道,增强栖息地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加强遥感技术、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智慧决策管理等在国家公园监测和管理中的集成应用,探索对高密度大熊猫种群实施调控和异地放归的有效方法。

以生态文旅为重点,统筹区域发展。建议实施资金补助、技能培训、就业引导、转产扶持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和友好示范社区创建,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休闲游憩和自然教育功能,开展科普教育、游学体验,大力发展大熊猫文创产业。充分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集体土地优先通过租赁等方式规范流转,推进工矿企业、小水电站科学有序稳定退出。优先聘用社区居民从事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和社会服务性工作,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统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郭莹、赵祖乐、侯杰)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