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漫委员:推动四川非遗市场化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十三届四川省政协委员金漫。人民网 赵祖乐摄
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更是蕴藏丰富、特色鲜明,截至2022年11月,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153项、省级945项,涵盖非遗十大类别。近年来,四川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立足非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非遗项目产业化道路, 凉山火把节、北川羌绣、乐山跷脚牛肉等一批非遗项目与市场接轨,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四川省也存在着非遗资源总体开发利用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有限的问题。
在今年的四川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金漫向大会递交了《关于推动“非遗”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金漫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非遗核心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保护传承力度,使之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探索新的传承载体和形式,推动非遗创新转化,健全非遗产业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非遗消费业态。
金漫建议,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大非遗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力度,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标准化培训,做好技艺传承及文化传承。对接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开设非遗产业相关专业,引导应届毕业生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中,解决技艺、营销和设计人才缺口。打造非遗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非遗项目产业化人才库。
金漫还建议,突出差异发展,深度开发非遗产品,同时推动市场拓展,延伸非遗产业链条。“另外,我们还要加强营销推广,结合旅游宣传,依托旅游推广平台,加大非遗产业市场营销推广力度,让四川非遗真正活起来、强起来。(赵祖乐、郭莹、侯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