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八十松馆”书香浮动

110年前蜀地已有公共图书馆

2022年11月11日09:02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110年前蜀地已有公共图书馆

1912年,保路运动的烽烟还未散尽,成都少城公园西,一座初具现代化色彩的图书馆——四川省立图书馆蹒跚起步。这是四川历史上首个公共图书馆,也是如今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的共同前身。这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上少有的“双馆同源”。今年,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图书馆将迎来建馆110周年。很难想象如今全民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在百余年前,需要付费进入;受困于时代,经费短缺,人才缺乏,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当年四川省立图书馆曾一度停摆,两度建馆;成都图书馆也历经分分合合。筚路蓝缕,林思进、祝彦和、杜刚伯、颜仲齐等名家闪耀其中,为推动蜀地公共图书馆发展不遗余力……

  A

  八十松馆

  开启蜀地公共图书馆先河

  如今,人们可以在一张黑白照片中回望百余年前四川省立图书馆初生的模样:葱郁林间,一座两层楼高的青砖楼身姿挺拔。因楼前种植着八十株松树,它还有一个雅致的别称——八十松馆。

  四川省图书馆原副馆长王嘉陵介绍,清末维新变法运动以后,一些学堂、校馆、书局先后设立藏书室,传播新思想。这股兴建春风也吹到四川。1911年,当时的四川提学使刘嘉琛奏请清廷建立图书馆。不过,受辛亥革命等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一度搁浅,最终在奏请一年后才由四川行政公署拨款创立开馆。

  这比在浙江成立的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晚了12年,比京师图书馆晚了3年。不过从当时社会大环境看,四川仍是全国较早建立公共图书馆的地区之一。

  中国古代有皇家、官府、书院、寺庙和私家藏书楼,但这些藏书楼大多并未对普通民众开放。直到晚清,在西学东渐、变法维新运动的背景之下,很多有识之士以“开启民智、培育人才”为宗旨,打破旧式藏书楼的禁锢,倡导建立“妥定章程,许人入楼”的新式图书馆。

  在我省公共图书馆兴建之前,一批具有“公共图书馆雏形”的阅读空间也如雨后春笋,悄然出现。1900年,四川近代报刊、出版界的先驱傅樵村于成都桂王桥北街开办阅报公所。这里陈列报章六七十种,供公众免费阅览,且规模不小。在倡导人们读书上,傅樵村也不遗余力,创办了《启蒙报》《通俗报》《算学报》,还写下《看报有益说》,呼吁人们阅报。1904年,吴可因在成都会府北街开办书报阅览楼,设有座位130个,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免费开放。书籍内容颇为丰富,从中外书籍及华洋报章均有涉略,颇有标准“公共图书馆”的风范。1909年,成都劝学所建阅览室,而后,巴县、江油、南充等地相继也有类似的场所“长”了出来。废除科举后,四川设立新学,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华西协合大学等学校图书馆也不断兴起,他们共同构成了新生图书馆的萌芽。

  不过,此时在四川的公共图书馆读书,并不意味着免费。王嘉陵提到,要进入当时的四川省立图书馆,读者需要花费1银元,买上一张阅读劵,才能入馆,“当时经费短缺,收费也是无奈之举。”

  1927年,省款支绌,馆务难以维持,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下令将四川省立图书馆拨归成都市政公所管理。1928年,四川省立图书馆更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由成都市政府出资管理,四川省级图书馆至此中辍。这也造就了中国图书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省市同馆、沿革相承”的现象。

  省、市图书馆的发展几经变迁,动荡不断。到1940年4月,由当时的四川省府拨款,四川省立图书馆才二次建馆,馆址选在成都城守东大街原成都中城小学校舍,即前清城守衙门处。从这一年开始,四川省级图书馆和成都市级图书馆正式分开,有了各自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接管四川省立图书馆,更名为川西图书馆,次年又改称川西人民图书馆。1952年,正式定名为四川省图书馆。

  成都市级图书馆也在分分合合中曲折前行,几经馆址变迁和馆名更改。2003年在成都市文翁路建馆后,定名为如今的成都图书馆。

  B

  鸿儒汇聚

  女子图书馆掀书香新风

  爬梳历史,林思进、祝彦和、杜刚伯、颜仲齐、蒙文通、伍非百……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镌刻在书香光影中,推动着四川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王嘉陵介绍,四川省立图书馆建馆之初,林思进(山腴)主动请愿,出任馆长。这位诗文与赵熙齐名的清光绪举人,喜干实事,为四川公共图书馆管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任职的7年里,林思进精简人员,撙节经费,在图书馆仅有6位馆员的配置下,牵头拟定的《四川图书馆章程》,奠定了四川现代图书馆管理基础;他还编撰书目十五卷,并亲自作《四川图书馆书目序》《贲园书库记》等。

  1940年,四川省立图书馆迎来二次建馆。两年后,史学大家蒙文通任馆长。上任9年,他办有《图书集刊》九期,刊载国学文章,内有廖平等大家的重要遗著。蒙文通还率馆员校勘精印《成玄英老子义疏》《李荣老子注》,并亲笔为这两本书撰写叙录和跋。这两本书还曾赠送给国立中央图书馆,并被拿到国外,用于国际间图书馆人的专业交流。

  研究古文字学和文献学的田宜超,研究和收集四川清末保路运动史料的戴执礼等也曾在四川的公共图书馆任职。作家李劼人写《大波》时,还曾专程给戴执礼来信,请他提供保路运动的资料。

  在四川省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穆耀枢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其办馆理念前卫先进,放到如今看,都颇为适用。在当时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的邀请下,穆耀枢从外省来蓉,成为明远图书馆馆长。虽然毕业于南洋大学土木工科,穆耀枢却接受过现代图书馆学培训,曾发表《改良中国图书馆管见》,倡导学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以利于开通社会风气。

  当时的中国对于公共图书馆的专业管理知识还很缺乏,穆耀枢活跃在成都的各学校和图书馆组织的读书会里,传播先进的图书馆思想;在成都陕西街岱庙设立图书馆学校,他还组织图书馆员培训,普及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他还曾筹办成都通俗图书馆、草堂图书馆和四川女子图书馆,通过细分受众,扩大图书馆服务。除了借阅,他还开设儿童阅览室、巡回图书展,使得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图书馆,掀起“读书热潮”。数据显示,最多时,每天来图书馆阅读人员达到2000余人,而当时成都人口约30万人。

  C

  藏书背后

  从20万卷到584万册的人文积淀

  1912年,新生的四川省立图书馆藏书仅20万卷。走过百余年时光,蜀地公共图书馆早已今非昔比。2021年四川省图书馆纸质文献总藏量584万册;馆藏电子期刊3万种、电子图书506.5万册,音视频资源48.3万小时。截至2021年,四川省公共图书馆达207家。

  丰富的藏书来自百余年的积淀。比如,渭南严氏藏书是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中著名的一支力量。王嘉陵介绍,严氏的贲园书库是成都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其创始人严雁峰于1894年斥巨资购进大量古籍,装运回川。途经西安古城时,巧遇一藏书家有1000多部古籍出售,于是重金收进。他回川后建成藏书楼3楹,名为“贲园书库”。

  经过严雁峰及其养子严谷荪两代经营,贲园书库藏书量达30余万卷,其中善本5万余卷,自成体系。藏书中有孤本宋版《淮南子》《晏子春秋》、明马元调本《梦溪笔谈》,也有胡林翼、严树森、曾国藩来往信札手稿及用兵的山川地图等珍贵的历史文献,还有大量珍贵的碑帖拓片和名人字画等。1949年后,严氏后代将贲园书库的藏书捐赠国家,而后一部分归入四川省图书馆,极大丰富了我省公共图书馆的馆藏。

  王嘉陵介绍,在四川省图书馆的藏书中,还有川籍革命家李一氓,作家李劼人、马识途、魏明伦、阿来等名家的捐书。李劼人和李一氓先生所赠的古籍近两万册被集中存放,在四川省图书馆建立“二李”文库,详细介绍二位大家的生平和藏书,以飨读者。其中,李一氓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的明版《陈老莲水浒叶子》纳入中华再造善本目录,使得经典古籍得以有机会进入千家万户。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责编:袁菡苓、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