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文化

棠棣含英放光华

——观李氏三兄弟的画、书、文

杨立新
2022年10月31日10:14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蜀中自古多才俊,“三苏”盛名甲天下。有道是“千载遗风及后生”,今天给大家隆重推介四川广元籍的“三李”——李杰、李建、李维。

三兄弟中,我最先结识的是二弟李建。2019年夏天,人民日报的一位同事通过微信发来几幅书法作品让我赏鉴,但见真草隶篆行,无不用笔精到,各臻其妙,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看落款,书者为李建。于是,不久后的一个周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区首体南路的创景大厦,走进了李建先生的工作室。

年过花甲的李建先生已有50年的学书历程。小学三年级的大字课,培养了他对书法的浓厚兴味,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从老师处借来柳公权《神策军碑》和智永《千字文》,他便如饥似渴地临习;野外坟地的碑刻,也让他驻足流连,摩挲不已。参军后,一册《曹全碑》成了他朝夕临摹钩抚的至宝。几十年来,他广采博收,转益多师,几乎临遍了历代名碑法帖,凡过眼的碑帖,无不心摹手追,精研体势。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碑帖冶于一炉,食古而化,其书法既有碑的苍劲高古,又有帖的秀逸潇洒,从而为书法创变提供了多种可能。

李建先生是一位艺术通才。在工作室里,还挂有他创作的几幅油画作品。原来他是美术科班出身。1985年,李建先生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开始了系统的美术学习。他发现,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可以触类旁通,油画色调中的黑白灰关系和物象造型,对中国画创作有借鉴价值;同时,国画和书法也有很强的互通性,两者相互附益,以书入画可以得笔法,以画入书可以得墨法和章法。由于打通了书画之间的藩篱,他在两个领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不过后来由于专攻书法,绘事渐疏,其画名反而被书名所掩。

大哥李杰是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早年曾是铁道兵美术创作的领军人物。也就在李建先生的工作室里,我初次领略了李杰先生的几帧国画人物和山水,其艺术水准之高,堪称国手!李杰先生走的是学院派的路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享誉画坛,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际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6年,李杰先生创作的巨幅国画《爬雪山·过草地》,入选由中国美协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受到业界的广泛好评。

前年秋天我去广元讲课,得缘见到了李杰先生。先生年近古稀,谦和温厚,蔼然一长者。有幸亲聆謦欬,获益良多。前不久,听李建说,李杰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写生,登山途中不慎摔伤。“丹青不知老将至”,其勤奋绘事、求索不已的精神让人感佩!

三弟李维至今未曾谋面,却是文章知己,神交已久。通过李建的微信,我拜读了李维先生的多篇文章,无论描写身边的人和事,还是记录自己生活工作过的城市,均细腻入微、生动传神,其文风沉潜刚克、韵味隽永。短篇小说《豹》写得尤其引人入胜,让人屏住呼吸、欲罢不能。开篇便用动物视角描绘了川北高山原始森林的野性和生机,然后随着豹的被迫下山,来自人类的威胁日渐临近,文章隐隐透着一种莫名的压迫感;直至上演人豹大战,以豹的惨死而谢幕。尤为令人称道的是,文章从动物视角转换到人类视角,中间衔接过渡自然,毫无违和之感。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叙述、描写等方面,都表现了作者不凡的写作功力。

李氏三兄弟从艺之路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奋低调、埋头苦干,用画笔、毛笔、钢笔默默耕耘、不问收获。

为人作序,往往颇多溢美之词。但上述言辞,实是发自我的真诚赞叹!谓予不信,诸君还是请观李氏三兄弟的画、书、文吧。

(本文节选自《笔耕默耘——李氏三兄弟艺术作品集》序言。作者杨立新,系新闻学、书法学双博士,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