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成都青白江:老工业基地“蝶变新生” 推动工业“二次振兴”

2022年10月12日16:25 |
小字号

曾经,这里是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首个工业区,川化和攀成钢两大国企曾为这座城市创下无数辉煌业绩。1990年,青白江率先成为成都首个财政收入过亿的区县。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这两大国企与众多国企一样,均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断腕求生存的发展困境。2013年,青白江区成为成都市唯一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的区(市)县,列入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范围。此后,川化和攀成钢相继关停——这两个曾为青白江带来半个多世纪荣光的企业全面开启转型之路。

有人说,青白江“遭了”,没有工业支撑的青白江该何去何从?但在青白江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敢想敢干、勇于开拓创新的青白江人民凭借智慧和实干精神硬是“闯”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

经过十多年来的产业“腾笼换鸟”和“创新驱动”,这个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已经“蝶变新生”为“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现在,这里是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新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地,正在加快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

当初担忧的人这才恍然大悟,当时两大企业的“关停”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当初那个重要的决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大的空间……

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简称“功能区”),就是青白江重塑产业生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先手棋。

功能区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新能源装备三大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发展基地、国内领先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拥有中国重汽、天马轴承、积微物联、台嘉玻纤等各类企业22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500强企业13家、行业龙头企业40家、上市公司24家、外企24家。

前不久,重汽成都V7-X换电牵引车完成批量交付。这款换电牵引车是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专门为砂石骨料、钢材、煤炭、港口等倒短运输场景量身打造的。

“与油车相比,除了省钱以外,这款车拉货更多。”货运司机老张说:“我们一天一般跑100多公里,续航完全够了,即使路程较远,休息期间也能充电,完全可以确保一天的运输任务。”

超强动力、超低电耗、超高性价比的重汽成都新能源商用车已然成为该区新能源装备产业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在青白江区的大力支持下,企业每年都会投入上亿元用于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

与此同时,在上下游需求驱动和地方政府推动下,企业的产业链本土配套率正在提升,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新全义、大矩机械、君斯豪隆、四川展志、嘉德精工等50余家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

更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功能区成功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国家电投换电重卡项目;今年9月27日,投资50亿元的司凯奇系能源汽车全球总部项目落户功能区……新能源装备产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作为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功能区还拥有以台嘉玻纤、玉龙化工、丽雅纤维等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产品覆盖电子级玻纤、生物质纤维、无碱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等。该领域的13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3.73亿元,同比增长27.59%,思立可、瀚江新材、瑞奇石化获评国家“专精特新”企业。

在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发展上,功能区同样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汇集了中铁八局、成都台玻、华一众创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产品覆盖装配式桥梁、节能玻璃、水性涂料等。目前,该领域35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9.58亿元,同比增长21.95%。

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功能区还在加快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举措。十年来,关闭搬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45家,盘活利用低效闲置土地5500余亩。实施重点企业节能与能效提升工程、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50个,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6%。

十年前,功能区的短板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发展空间不足;但优势也很明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备、设备制造优势突出,有大规模的非标件生产制造企业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如何扬长避短?这十年来,功能区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增强城市未来极核功能。老牌企业玉龙化工就是青白江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之一。

面对整体化工产能过剩的困境,青白江积极支持玉龙化工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延伸发展三聚氰胺下游产品。随后,玉龙化工与四川大学国家高分子重点实验室王琪院士建立了产学研合作,通过强化中试阶段的应用研究,开发了以三聚氰胺为原料的纳米级环保改性MCA阻燃剂,填补国内高端阻燃剂空白。

如今,在玉龙化工的展厅里,还能看到多项基于三聚氰胺原材料研发生产的泡沫制品,它们被应用在环境治理、汽车行业、芯片清洗等行业。这些注入了创新因子的产品,大多数都来源于高校实验室的创意,经过中试后,再进行量产,最终打入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深有感触。院所专家更专注于原创技术研发,要把专家的智慧和创意落地,变成可以创造效益的产品,中试,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能将中试打造成一个产业,就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且青白江雄厚的工业基础也能派上用场。”叶锐说。

如今,在玉龙化工厂区内,布局了大大小小的中试空间,安装了能满足不同实验条件需求的科研设备。据介绍,已有不少来自海内外高校的科研团队把项目放在这里开展中试。

通过10余年的校企合作,玉龙化工的中试平台日趋完善,能够让高校师生的很多点子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实现1—100的转化。目前已有15项科研成果通过中试,实现产业化应用,并成功孵化了龙锦泰、隆盛新材料等5家公司。

玉龙化工的成功模式还在功能区其他企业进行推广尝试。

十年来,功能区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资源,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65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3.84个百分点;培育高层次人才、产业英才、成都工匠95名;落地科创中国·先进材料会地联合创新中心、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等转化平台11个;落地转化新型阻燃材料等71个项目,达成转让合同金额357亿元。

在此基础上,今年,青白江区创新提出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简称“中试产业基地”)。高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建设中试产业基地,既是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是做优做强城市功能,打造创新策源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迫切内在需求。“这对于推动青白江工业经济‘二次振兴’,助力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未来,功能区将依托玉龙化工的碳中和中试产业基地、高性能高分子研究中心等资源载体,打造“文澜智谷”中试产业示范基地,促进高性能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熟化转化;围绕装备制造领域,依托成都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等中试平台,服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国家和省市战略需求,打造“340 科创园”中试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功能区已先后参与形成了《“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建设研究》《中试产业发展图谱》《中试基地政策研究分析报告》等理论研究成果,印发《关于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中试产业基地实施意见》,推动研究制定中试产业支持政策、中试平台认定办法、中试项目管理办法,组建中试产业研究院、中试产业投资运营公司、中试产业投资基金。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