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用爱坚守教育本心 藏族女教师获“成都市师德标兵”称号

王波
2022年09月09日10:1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张乐孜和炉霍县的孩子们在一起。昭小供图
张乐孜和炉霍县的孩子们在一起。昭小供图

她身上流淌着汉藏两民族的血脉,三次赴涉藏区域开展教学帮扶工作;她以赤忱奉献的精神和教育的智慧,雕琢着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心灵……她叫张乐孜,成都市锦江区特级教师、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优秀班主任。在今年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她荣获“成都市师德标兵”称号。

作为锦江区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她说,用爱坚守教育本心,方能真正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也才是一个幸福的人。

无悔奉献 坚守情怀

今年49岁的张乐孜,已从教28年。她说,教育的本质是培根铸魂,更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善举。她捧着一颗赤诚之心走进学生心中,站在儿童的视角体悟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为孩子们排忧解难,基于孩子们的立场帮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成长。

在张乐孜的眼中,要当好一个班主任,不在乎于动听的说教,而在言行举止的榜样示范,以行化人。她不仅从不收取家长学生的礼物,还常常自费购买各种奖品激励孩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她一定会严于律己首先自己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无声的影响,潜移默化、内化于心,就是张乐孜当好班主任的宝典。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张乐孜所带的每一届学生中,总是会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别的孩子。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也向阳而生?她认为,助力这些孩子成长的关键就是施之以爱,“除了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与爱护,更要努力发掘他们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在班级中不遗余力地鼓励与赞赏他们,帮助这些在生活中、身体上曾有着缺憾的孩子寻找到自信,汲取到努力生长的力量。”

张乐孜所教班级一直是学校文明示范班级,多次被评为锦江区优秀班级。她连续多年获得了锦江区区良师益友、锦江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张乐孜是一名语文老师,多年来还承担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工作,将教学科研工作与德育高度融合,践行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创建廉洁教育示范校的工作中,她站在学术的高度开展廉洁教育,创新廉洁教育理念,构建了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廉洁教育的“234”模式,还积极编撰廉洁教育读本。

在编撰廉洁教育读本的那段日子里,她白天忙完教学工作,晚上回到家就查阅资料、编写内容、编辑排版。一连3个月的艰苦奋战,《廉洁教育读本》终于编撰成功,她才发现自己的左眼已完全视物模糊。医生诊断为超负荷用眼导致左眼白内障严重病变,最后只能通过手术更换晶体。但张乐孜并无遗憾,她说,自己是在用星星之光去点亮更多的光明。

三赴高原 彰显担当

张乐孜的父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援藏干部,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藏族女子。她说,自己的身上流淌着汉藏两族的血脉,算得上一个典型的“团结族”,她希望为民族团结进步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当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与甘孜州炉霍县老街小学结对开展第一轮炉霍送教工作时,当时还处于白内障手术恢复期的她,就毅然报名参加。

2018至2021年,张乐孜曾三度前往炉霍县开展教学帮扶工作。第一次到炉霍,张乐孜通过交流发现,当地的教学还停留在“教教材”的状态。如何让老师们感知“用教材教”的理念?如何引导老师们开始关注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一节课内融入“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情感?

在炉霍的第一次公开课上,张乐孜从教材中浅显的《暮江吟》入手,教会学生学习读古诗的方法,再从诵读课内古诗到吟唱苏轼的《水调歌头》,从汉族的诗篇到仓央嘉措的《在那东山顶上》……孩子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都爱赞颂那皎洁的明月,歌颂的都是那同一轮月光,孩子们从课堂中领悟到汉藏儿女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要为实现共同的梦想携手奋进。

2019年,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老街小学的精准帮扶,张乐孜进行深入调研后,针对习作教学难点,将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借助可视化工具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进行分享,并以习作教学《我的拿手好戏》予以呈现。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专长,她还发掘身边的名师资源,协同合作,增强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效能。这一次炉霍之行,张乐孜还邀请了学校同事、全国科技体育优秀辅导员李远智同行,将科技体育课程在涉藏区域进行推广,为涉藏地区孩子开启了一扇“科技体育”认知之窗。

2021年,由于身体原因,学校和家人都劝张乐孜不要再去炉霍。但义不容辞的使命感让她对送教工作难以割舍。这次的高原之行,她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剧烈的头疼与呕吐让张乐孜痛苦不堪。但是,当她在老街小学看到老师、孩子们殷切期待的目光后,她一切的不适顿然消失,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

伴随“双减”政策实施,为了实现重构教学、减负提质,他们将跨学科学习设计作为此次交流研讨的主题。张乐孜与科技体育老师、科学老师共同执教的“探索飞机飞行奥秘”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在更广阔的学习视域下,开拓了新的学习空间,让涉藏地区孩子浸润在开放式、探究式的课程教学新样态中。除了现场的送教工作,他们还构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日常教学研讨,分享昭小的优质资源,研讨教学中的疑难困惑。

常态化、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引领,促进了两地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共同奋进。

当年,根据张乐孜和学校老师们送教经历创编的舞台剧《格桑花儿开》在锦江区教育系统主办的“德铸师魂,廉铸师魂颂党恩,我是红色引路人”活动展演获得一等奖。

创新突破 助力成长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新时代的教师一定是勇于挑战、乐于创新的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研究性教学之路是张乐孜专业成长的根基,更是实现教学创新的源泉。

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是锦江区“教育+AI”智慧教育试点学校,张乐孜将“慧阅读”项目与语文教学研究相融合,基于儿童立场进行了数字化阅读新模式的大胆探索,积极构建书香校园新生态。此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育装备新技术应用创新案例一等奖。

作为锦江区特级教师,示范引领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张乐孜更是积极引领学校语文教学的研究,热心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她认真指导青年教师解读教材,帮助他们反复修改教学设计,陪伴他们一轮轮磨课,甚至自己站上讲台示范教学。她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区级“新锐问道”赛课和锦江区好课堂语文赛课活动均获得一等奖。她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成都市“区域联动”教学活动展示,也得到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张乐孜不断优化科研管理,以精品化的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用学术涵养教师底色,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疫情期间,她组织全校老师开展《新冠疫情背景下小学生居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使学生学会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形成全面互动交融,有效发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她的《善思敏行·整体生成——科体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市级课题,力求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推进学科融合、领域融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身心俱在,让学生在课程的润育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凝心聚力 共抗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乐孜用心建构温暖的学习场,认真履行一名教师“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每天的线上课程对她的眼疾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一次次的眼睛充血,拉响了健康警报,但在她的眼中,搞好班级工作就是教师最重要的战疫阵地,她说:“抗击疫情需要我,居家学习的孩子们更离不开我。”

张乐孜克服眼病带来的痛苦,从晨读到每晚的小结,每天坚守荧屏实施战役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成长营养;开展云上班会传递向上力量:组织孩子为心中的抗疫英雄写信、绘画、创作诗歌;引导孩子分享自己居家学习的“战疫宝典”;开展“走进父母童年时光”调查活动,促进居家学习氛围和谐融洽。

今年9月开学之际,成都疫情形势严峻。为了尽早控制疫情蔓延,每天的各项排查工作特别繁重。作为年级分管行政,张乐孜带领老师们第一时间落实排查工作,最快时间统计排查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常常深夜还在与各班老师核对数据。面对疫情背景下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团结全年级老师各显身手,携手应对;请年长教师发挥经验优势指导年轻教师做好疫情背景下的家校沟通,积极发动年轻教师发挥技术特长协助年长教师进行数据收集工作;针对新任教师缺乏线上教学实践经验的状况,组织成熟型教师与新手教师一一结对,线上磨课,模拟操练,手把手传送经验,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帮助年轻教师胜任线上教学。

面对从未进行过居家学习的二年级家长的种种担忧与焦虑,张乐孜组织老师们开展了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特殊主题班会“我们在一起”。在班会中,她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居家学习的具体安排,征集家长的疑问与困难,告知家长和孩子:面对居家学习中的困难,老师始终与大家在一起,一起想方设法解决难题,一起助力孩子在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中茁壮成长。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张乐孜作为“职业人”,授业解惑,将疫情转化为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作为“专业人”,沉稳应对,安抚公众情绪,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展现出一名教师良好的社会担当。

张乐孜说,面对国家赋予的使命责任,面对家长孩子的殷殷期望,面对“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她必将坚定信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