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疯狂囤货大可不必 理性购买也是助力抗疫
9月1日18时起,成都全体居民原则居家,很多人抢购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幽默的成都人,因此把这两天调侃为“购物节”。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眼下这种疯狂囤货的行为不科学、不理性,并不值得提倡。
有网友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称:“什么都没囤,只囤了对成都市政府的信心。”一方面表达了自己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对成都防疫期间保供工作的充分信任。据成都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介绍,成都发布通告并非要求大家不出门采购,而是采取有序有效的方式购买生活必需品。全市商超、农贸市场将全天正常营业,广大市民可以买到新鲜蔬菜和肉类。成都市青羊区商务局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目前青羊区有保供企业58家、大型超市16家、农贸市场30家、连锁便利店近600个,能够保障市民的日常消费需求。
疫情期间,有备无患,心情可以理解。可再充足的物资供应,也经不起盲目、跟风的囤货。疯狂囤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供需关系失衡,给线上线下商店带来影响。比如,最近两天,成都部分封控小区就出现了线上蔬菜肉类、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和配送时间陡增的现象,难以满足封控区市民的基本生活物资需求。而“货架空空”“买菜靠抢”的直观印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物资紧缺”“不抢就得挨饿”的认知,必定形成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站在防疫角度,“搬空”商场、菜市场的过程本身就存在肉眼可见的风险。这样的举动打破了“少聚集”的共识,无疑是在给病毒传播制造“可乘之机”,最终给防疫大局添乱。试想,如果在抢购人群中出现阳性患者,后果不堪设想,有多少人面临隔离,又有多少小区面临封控。如此违背“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安全初衷,得不偿失。
成都经历了那么多次疫情考验都挺过来了,这次也不会例外。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坚信,政府部门做出的决策,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定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想要尽快控制疫情,回归烟火气,就需要全市上下一条心、一盘棋。如今,科学、理性地抗疫已成为社会必修课,让资源合理分配,让有限的运力服务更需要的人,正是抗击疫情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