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文化

用竹丝编出一方天地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徒弟里出了5个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2022年08月24日09:02 | 来源:封面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用竹丝编出一方天地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徒弟里出了5个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选竹、分篾、染色、分丝、编织……从砍伐竹子开始,到一件精美的竹编作品的诞生,其中要经历三十多道工序,不仅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且每道工序精细严密。而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传承人刘嘉峰而言,这每一道工序他都已经琢磨了数十年,自己的一生从懂事开始,都跟这样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8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匠人代表汇聚成都,大咖云集共话匠心,也一同探讨到传统文化产业振兴。采访中,刘嘉峰也对封面新闻记者说起了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在其不断努力下所收获的希望与慰藉。

  渠县竹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处处都会用到竹编制品。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被朝廷列为贡品。

  “竹编工艺,本身是从寻常百姓家走出来的。早在古代,就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劳动生产用具再到日常生活用品,无一不用到竹编。”刘嘉峰说到,渠县刘氏竹编工艺的技艺复杂,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械所无法替代的。“拿竹编来讲,这一项传统的手工工艺,相较于机器生产,其的生产效率就会比较低,且成本比较高,所以说经济效益没有想象中好。正因于此,导致了年轻人对这项行业不太感兴趣。”

  其实,这样的困境不仅局限于渠县刘氏竹编这一项非遗项目之中,不少传统手工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紧迫局面。“我是搞了一辈子竹编的老手艺人了,在传承这一方面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所以我们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让竹编‘后继有人’。譬如当下的‘非遗进校园’,我们与很多大学和小学都达成了合作,建立了教学实验基地。不管年纪大小,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体验和学习。这样可以搭建学生对于非遗的认识,让他们产生兴趣。我相信等他们长大以后,之中总有一些人会喜欢这个行业。”

  从7岁开始接触竹编,再到1973年开始正式参与竹编工作,刘嘉峰回忆到自己与竹编相伴的一生,感慨过不了多久,自己就在这项行业中从事有50年了。“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行业最兴盛的时候,有500多人从事竹编,产品大多出口或是作为旅游产品销售。虽说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愿意来从事这个行业,但每年我们也会招聘一些工人来培训,总会留些人在这个行业中。”

  刘嘉峰颇为自豪地说到,现在自己的徒弟中,已经有5位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我这一辈子都在搞这个东西(竹编)。现在来看,做得也不错,也比较有成就,在全国也算名列前茅。现在,我的一家人都在从事这个行业,我的儿子从北京回来,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女儿和儿媳也加入其中。对我来说,把我的技术都传给徒弟们了,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也算是后继有人,比较欣慰。”(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