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江姐班”顺利毕业
四川大学构建以弘扬江姐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举办毕业主题班会、开展毕业成果汇报展、讲诉红色故事会……近日,四川大学2022届“江姐班”毕业生们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以多种方式开展了“传承江姐精神”毕业主题活动。
四川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设立“江姐班”的目的,是把对江姐精神的学习和传承融入到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班级建设之中,以此在全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此次首届“江姐班”全体学生顺利毕业,是学校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又红又专时代新人的成果体现,更是江姐精神、红色基因在川大薪火相传的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重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着120余年办学历史的四川大学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全国“双百人物”“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竹筠烈士是川大学子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四川大学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以红色文化筑牢文化育人之魂,挖掘校本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育人作为文化育人最重要的组成,着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凝练和弘扬江姐精神为引领 做好红色文化育人体系顶层设计
近年来,四川大学设置红色文化专项科研课题,出版“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传略”“四川大学革命英烈诗文选”“川大人与马克思主义在西南地区的早期传播”等研究成果,在挖掘朱德、杨闇公、恽代英、王右木、吴玉章等一大批革命校友凝结的川大红色文化传统基础上,重点凝练以“忠于理想的共产主义精神、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知的进取精神、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江姐精神,并以此作为红色精神的核心,进一步挖掘川大师生投身改革发展、创新创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新冠疫情等展现的新时代川大精神,构筑“川大红”精神图谱。
该校整合校内外历史资源、文献资源、文物资源、人才资源,打造一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红色文化教学科研队伍,一支善思、善谋、善做、善成的红色文化建设开发队伍,一支紧跟党的要求、贴近育人需要、走近广大师生的红色文化管理服务队伍,全面构建多主体、多路径、多业态的协同创新的四川大学红色文化育人阵列。
以江姐精神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为牵引 实施“立体融合式”红色精品课堂育人
四川大学将弘扬江姐精神融入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全过程为样板,突出一个红色故事、一次问题讨论、一个理论揭示、一次朋辈宣讲,形成“四个一”专题教学模式;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每月以过程性评教报告的形式反馈课程组改进教学;围绕“发掘身边践行红色价值的榜样”和“我来解读红色故事”,开展“五彩石”“8秒正能量”“红动一小时”主题教学实践活动;推动教学阵地向线上延伸,主讲教育部、团中央、四川省红色故事专题网课。以“纲要”课为基础,率先开设“四史”课程,各门思政课从修养品质、理论渊源、践行要求等方面讲好红色故事,形成“川大红”思政金课体系。
同时,将弘扬江姐精神列入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四川大学校史文化”等课程,挖掘和打造以践行江姐精神为代表的川大红色精神的典型案例,使之精准化、个性化融入专业课程;每年评选“课程思政”榜样教师和课程,将“课程思政”榜样课程门次新增3%的年度目标纳入学院“本科教学”任务,建设“课程思政榜样课程优秀案例库”;组织相关专业杰出教授、知名专家等开展专题式备课、示范讲座,形成贯通各学科、专业的立体化、特色化“川大红”课程思政体系。
该校主持编写党史学习教育权威参考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编著《吴玉章与四川大学(历史档案图册)》《初心·使命·信仰——吴玉章感人故事》《中国智慧:故事中的新思想》等红色案例教材。以红色案例教材建设为牵引,将红色故事编入各门思政课学生学习手册和专业教材。
此外,该校以红色系列实践品牌为示范,将红色文化深度嵌入第二、第三课堂,实施“参与体验式”红色实践活动育人。师生原创大型剧目《江姐颂》《江姐在川大》《待放》等公演100余场,覆盖观众数万人。同时以编演原创大型剧目为牵引,形成红色文艺作品创作机制,用主题歌、舞蹈、话剧、美术作品展、音乐会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文化魅力。
为培育红色示范班级,四川大学采取“设立一个、建设一批”的选拔与培育方式,率先在江姐学习过的专业设立“江姐班”,把对红色文化的弘扬践行融入班级日常学习生活;在全校范围内遴选荣誉“江姐班”,设立“竹筠奖”表彰践行江姐精神的优秀学子。以“江姐班”为示范,将“吴玉章学院”“明远学园”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培养又红又专时代新人的标杆。
四川大学面向全校创新开展“学习革命先辈崇高精神,培育又红又专时代新人”主题教育,设置新生入学革命传统教育“必修课”,定期开办“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弘毅班,举办辐射多个高校、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青春歌会”,组织“红岩精神川大行”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英烈人物故事赛、微党课大赛等红色教育专题活动;培育“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精品项目和“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获得全国特等奖多项;设立学习研究宣传江姐精神的“竹筠论坛”;组织师生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以江姐纪念馆为龙头 实施“多维沉浸式”红色文化空间育人
为建好红色场馆群落,四川大学设立高校红色主题纪念馆——“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暨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以此为龙头,建成3D江姐馆,发挥历史文化长廊、川大英烈碑、革命烈士纪念碑亭、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的育人作用,突出校史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的红色主题,打造川大名人名言墙和革命烈士毕业论文展,成立红色故事学生宣讲队。与邓小平故里、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吴玉章陈列馆等19个场馆共建红色教育基地。
近年来,四川大学连续开展“中国共产党在川大”“川大英烈展”“思想先锋民族脊梁专题展”“纪念江竹筠烈士主题文献展”等大型主题展览;建设“志炜厅”“文俊厅”等红色阅读空间;开展“档案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红色故事宣展活动;与央视联合摄制《寻找江姐——求学川大》《寻找江姐——红岩精神》纪录片,在央视4套《国家记忆》栏目播出;拍摄和展播川大英烈系列宣传片、川大党史宣传片;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自贡市大安区联合举办“四川大学校友江竹筠烈士纪念展”。
为创优红色校园网格,该校建设“文化川大”网站,开展红色视频云展播,评选最具感染力的红色视频;开发“四川大学校史知识问答”和川大红色文化自助讲解等实用服务系统;建设网上网下结合的红色学习空间“学习书屋”,开发“四川大学江姐精神文献数据库”“朱德与史沫特莱专题数据库”等;建成“我的同学江竹筠”虚拟仿真设施,形成多维度、全领域、广覆盖的红色文化网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