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文化

数字化川剧:典藏时代魅力 “链”接新经典

2022年06月10日09:13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数字化川剧:典藏时代魅力 “链”接新经典

  5月25日13点,四川省川剧院的微信视频号准时开始了每周一期的直播“云尚川剧”。这次直播的是经典折子戏专场,其中有梅花奖得主刘谊主演的《寻子开荤》、青年演员冯午主演的《杀狗惊妻》。“云上”直播期间,观众点赞6000多次,结束时不舍地留言:“下周见!”三百年历史的川剧,邂逅年轻的数字化时代,在时空的交叠中,迸发出无穷的想象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戏曲传承振兴方面,提出每年录制50部左右戏曲“像音像”作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做好戏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作为中国戏曲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川剧也正以多样化的数字化形式,融入时代的浪潮中。

  A

  直播川剧 “云上好戏”每周见

  今年5月初,四川省川剧院在微信视频号上开启了“云尚川剧”栏目,以川剧“二度梅”演员陈智林主演的《渭水河》开场,每周三定时为网友奉上一场原汁原味的川剧云直播,精选川剧经典,还会不定期地为大家准备一些“小彩蛋”,以多样的形式来讲述川剧台前幕后的故事。

  四川省川剧院展览演出部主任白中华,是最早策划“云尚川剧”的幕后工作人员。他回忆,其实早在2019年疫情暴发后不久,川剧院就开启了一场“云上”直播,用川剧助力抗疫,让网友跟着川剧演员们一起练练功,活动活动筋骨,还了解了川剧文化。

  “当时直播效果就不错。”他觉得应该把这次好的尝试系统性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他也寻思着,其实每次看川剧,有不少观众喜欢在手机上录拍下演出场景,但有时候录得歪歪斜斜,传播起来也不够美观,而剧院本身保存了不少经典戏的数字化录制影像,这些影像资源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出来做成展演直播,让大家一饱眼福,同时弥补目前无法线下演出的遗憾。

  直播时间定在每周三的13点,白中华解释说:“不用和晚上激烈的电视剧黄金档竞争分流。这个时候我们的戏迷刚吃完午饭,心情也比较放松,闭上眼睛打打盹,听听川剧,还是很惬意的。”

  据了解,未来四川省川剧院将把“云尚川剧”打造成一台川剧数字化的固定栏目,系统地为戏迷们直播精彩的名家名戏,展现台上台下,从川剧的服饰、道具、化妆、帮腔、乐器等角度,吸引更多网友“云上”看川剧、了解川剧。

  不仅是直播,川剧界还有不少名家,跨界动漫游戏,与手游王者荣耀、B站等进行合作,将游戏皮肤融入川剧元素,与动漫人物进行互动,用更多元的新媒体方式呈现川剧。

  B

  4K高清 9个折子戏“集体”登央视

  蓝色的文生戏服随川剧褶子功在半空中飞扬,雍容华贵的贵妃微笑饮酒,连升店的店东家将川剧丑角的戏剧对比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白鳝仙姑俏皮地绕着头上的翎子,感受着人间的美妙……

  4月24日中午起,9个川剧折子戏集中登陆央视CCTV11《九州大戏台》栏目,用多机位、近距离与高清技术展现川剧之美。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此前川剧大幕戏自贡川剧艺术中心的《还我河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落下闳》展播后,央视连续三周推出川剧经典折子戏,更是川剧十多年来首次在央视平台开展的集中推广展播。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原创川剧《落下闳》,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袂的《巴山秀才》经典片段《掌灯焚书》,国家一级演员陈巧茹的拿手好戏《贵妃醉酒》,梅花奖得主肖德美的文生经典剧目《逼侄赴科》,梅花奖得主崔光丽的《人间好》,川剧名编剧徐棻坐镇、“梅花奖”青年演员虞佳主演的《目连之母》……这9个折子戏荟萃了近年来川剧各行当的名家与领头代表人物,是经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内江市川剧团等院团推荐而来的,其中既综合考虑了代表性的传统经典折子戏和新编戏经典片段,也兼顾了省级院团和地方院团的多元文艺阵地,专业院团和艺术院校的不同属性,能一览川剧梅花奖得主和青年演员各年龄段的风采。

  蔡少波在川剧《落下闳》中一人承担三个重任,是导演、编剧,也是参与央视录制、饰演落下闳的演员。这次在央视播出的《落下闳》是疫情前央视戏曲频道在成都新声剧场采集的无观众版本,在他看来,“不同于平时我们在戏院或是剧场买票看川剧的视野。这次央视播出的4K高清版《落下闳》以多机位近距离的方式展现这部戏,让观众们直接拥有前排视野,一饱眼福。”

  “这种集中展演既有利于以川剧为代表的四川文化集中呈现,也较为全面立体地让全国观众了解我们的本土特色文化和川剧风貌。”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也是展播中经典川剧《巴山秀才》中《掌灯焚书》的主演,他相信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传承和保存川剧好戏、新戏,能弥补以前很多传统好戏没法留存下来的遗憾,增加川剧的观赏性、可看性。

  C

  抢救保护 数字典藏川剧“老声音”

  数字化后的川剧,有的面向观众传播,有的用于学术研究。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馆藏珍稀川剧文献资料数字化保护项目,获得了四川省宣文资金30万元支持,这个项目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上世纪保存在录像带、磁带,甚至是黑胶唱片中的川剧,用数字化格式保存在数据库里。

  据了解,目前四川省川剧研究院馆藏珍稀川剧文献资料数字化保护项目里,老式磁带收录起止时间为1960年到1990年,唱片部分包含上世纪3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唱片,最老的距今已90余年。

  把这些川剧“老声音”进行数字化转换,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拷贝。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副主任汪平介绍,以黑胶老唱片为例,不少唱片播放起来最直观的收听感受就是“有杂音”。作为研究者就要“对症下药”,分析产生杂音的原因。有些是唱片存在划痕、灰尘,有的是老黑胶唱片与唱片机的角度没有调好,唱盘与转盘没有保持水平角度等问题。最普遍的,是不少黑胶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听起来容易“跳帧”。为此,研究者们便要承担黑胶唱片修复清洁的工作,用专用树脂进行修复,填充后进行细微打磨,或者用(洗碟机)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后阴凉处晾干。

  在播放录制阶段,研究者需要先检查设备确保唱机情况,唱机是否水平,承载处是否有足够的润滑油,唱头是否松动,唱机臂力度大小和倾角是否设置得当等,以保证最终音质。最后,在老黑胶唱片和唱片机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数字化录制。

  目前,数字化川剧资料存储在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音像数据库内,为以后建立一个检索、存储、数字迁移和播放于一体的资源管理、共享平台和川剧数字博物馆打下基础,其成果将逐步在相关省级政务信息官网和平台上对公众开放共享,为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提供专业指导,更好地推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四川省川剧研究院还申报完成了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其中已故川剧名家影像资料数字化保护项目还获得嘉奖。

  声音

  川剧数字化,呼唤更多专业人才

  数字化对川剧有哪些长远意义?目前数字化工作中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有哪些提升空间?

  陈智林(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数字化后的川剧,一方面可以将川剧文化通过新媒体的形式传播给更多年轻受众,拓宽受众人群;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为川剧的传承工作提供鲜活的标本,用多面立体的方式保存好川剧经典,供年轻川剧人学习。此外,川剧也是巴蜀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数字化能够为巴蜀文化的数据研究库保存具有特色的“文化基因”。做好川剧的数字化,是一项长期工程。

  杜建华(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最初我们川剧数字化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电视台、音像出版社等,现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做好川剧数字化,并规范好数字化中的川剧版权问题,对川剧的市场化拓展有很大帮助。我们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川剧数字化传播时,更应该考虑到不同受众的传播差异,比如在面对老年观众时,要加强整部戏、经典戏的传播;面对年轻人,可加强科普、赏析和碎片化传播。

  肖德美(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数字化川剧的形式可以很多样,除了进行数字化抢救保存,还可以用直播、短视频,甚至慕课的形式加入高校课程中,目前“大美四川”等慕课中,就有川剧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进行跨界合作,把川剧台前幕后有意思的事情更多地呈现给观众。

  王玉梅(国家一级演员、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目前川剧在数字化方面确实有一些探索,但要想做成有质感、有格调、有传播效果的川剧数字化产品,还需要川剧人摆脱“单兵作战”的习惯,需要专业平台加入,更需要有一批懂传播又懂川剧的专业人才加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