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文化

博物馆,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力量

2022年05月30日09:02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小字号

原标题:博物馆,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力量

  鸟瞰世界文化名城的发展,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国立埃米塔什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代表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沉淀。博物馆不仅陈列了浩如烟海的文物、古迹,更是见证城市生长的文化记录,成为新时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力量。

  正在全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截至目前共有博物馆169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5家。博物馆总数全国第二、民办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全国第一。这在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看来:“成都毫无疑问可以称为博物馆之城。”

  收藏昨天,记录今天,昭示明天

  博物馆是见证城市生长的文化记录

  有学者说,博物馆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从过去走到现在的,未来又可能向哪里去。

  国人历来“雅好博古”,夏商周的宗庙、元明清的管库等代表着国家的收藏,此外民间也多“博物君子”。这种传统使我国天生具备成为博物馆大国的优良条件。

  从无到有,经过多年的发展,2021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在全球名列前茅。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虽受疫情影响,全国博物馆仍接待观众7.79亿人次。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已经能跻身全球前五名。可以说,博物馆的发展,见证了很多城市的文化生长。

  常年从事文博研究的段勇,出版有《当代中国博物馆》《当代美国博物馆》等专著。在他看来,我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三十年高速发展的结果。“博物馆建设首先需要物质条件,‘博物’嘛,这方面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段勇说,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虽然饱受天灾、人祸、战乱导致的毁损,我国文化遗产仍然留存较多,这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经济实力。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建馆要钱、运营要钱、保护文物要钱、教育活动也要钱,而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博物馆建设热潮奠定了经济基础。”段勇说,根据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博物馆从基本建设投资角度会迎来较大发展,但同时期也有可能会只顾发展经济而不够重视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文化。

  最后还有社会意愿,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之后,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人们普遍的刚需,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从政府到民众会重新发现文化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博物馆建设也才真正迎来大发展,形成博物馆建设热潮等。“我国当代博物馆建设热潮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当然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也起到直接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段勇说。

  的确,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全世界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和终极使命,是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及多彩环境。它不但收藏昨天,也记录今天,更昭示明天。

  而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一直都互相融合。“博物馆扮靓城市,城市也为博物馆注入活力。”段勇认为,作为最受关注和欢迎的公共文化机构之一,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作为博物馆存在的重要价值体现,城市与人们的关注和支持也使博物馆能够大有作为。

  一座或一群博物馆改变一个城市

  博物馆是激发城市生长的文化力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中国的博物馆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地域和民众之中,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当我国博物馆总体数量跻身全球前五,不禁让人思考:博物馆发展到底能给城市带来怎样的“福利”,如何成为激发城市生长的力量?

  “博物馆提升城市的品位,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段勇的答案简洁明了。他认为,与生活在乡村相比,城市里的人是幸福的,因为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位于城市,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地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来说,亲子家庭的寓教于乐、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普通民众的文化休闲、官员和城市白领的会客厅、老年人的人生回忆与乡愁等,都可以在博物馆得到寄托,由此带来的直接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

  同时,博物馆也给所在地带来了实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家对文物博物馆系统每投入1元,直接和间接产出是7.9元。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在当代中国发挥的直接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在段勇看来,博物馆与城市共同成长,博物馆不仅记录保存城市文化,而且参与塑造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博物馆不仅是见证者,而且是参与者,有可能还是引领者。“一座或一群博物馆改变一个城市,国内外都有这样的实例,成都也一样。”

  若要列举一座博物馆改变甚至拯救一座城市的最佳案例,段勇首先想到的是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该馆为这个因传统矿产资源枯竭以及出口产业衰落而急需转型更新的城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文化范本,几乎凭一己之力重新塑造了毕尔巴鄂的城市文化面貌。此外,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成功主要是建筑大师盖里的设计方案很成功,反传统几何形状的博物馆外观已经成为经典;其次是它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合作,从展品到社会影响均形成了可持续效应。“其他博物馆影响城市发展的案例,还可以举出美国克利夫兰的摇滚乐名人堂暨博物馆,它较早收集摇滚乐歌星的各种纪念物和唱片并以博物馆形式对公众展出,还坚持举办摇滚乐纪念、宣传活动,使克利夫兰这座日益衰落的传统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摇滚乐迷的圣地之一。”

  其实,在博物馆为城市带来巨大“福利”时,城市也会从多方面推动文博事业的发展。“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必然会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文教结合、文旅结合和文创开发的主要结合点之一。因此,越是重视文教结合、文旅结合、文创开发的时代和地方,文博事业也必然会更发达。”段勇说。

  成都毫无疑问

  可以称为博物馆之城

  博物馆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注入文化力量

  段勇认为,成都毫无疑问可以称为博物馆之城。

  “首先成都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大博物馆:悠久的本土历史文化、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活跃的当代文化形态使其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城市;第二是成都集聚了数量众多的国有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数量数一数二的城市,而且博物馆质量也很高,多次获得各种全国性的、业内外的奖项,已形成品牌效应,其中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建川博物馆都在各自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第三是成都与其他一些博物馆重镇相比,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工业遗产的重要聚集,超越了传统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的范畴,成为符合国际博物馆定义的广义博物馆的大本营。”

  早在距今约4500年至3700年,成都平原就是古蜀先民的聚落中心,自秦代兴建成都大城2000多年以来,成都,城址未迁、名称未变,绝无仅有。这也与成都正在全面推进的世界文创名城建设密不可分。

  博物馆愿意在成都开建的吸引力,和能在成都蓬勃发展的根基又是什么呢?

  “所谓吸引力和根基,大概就是博物馆存在的起点和归宿吧。”段勇说,对于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除了资源条件和经济实力,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是最重要的。成都博物馆人的主动作为,是成都博物馆事业发展良好的重要因素。更典型的例子也许是建川博物馆,樊建川体现的就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文化自觉与担当精神。一般民众可能不知道,博物馆建立容易而维运难。也正因如此,博物馆要健康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民众的持续关注与大力支持。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呈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为成都也为四川乃至为全国的文旅融合、文教结合、文创开发等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段勇的这一观点,与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不谋而合,单霁翔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博物馆之城”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关键看博物馆究竟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单霁翔认为,成都的博物馆能有今天的规模和人气,离不开成都人爱享受文化这一特征。从地理环境而言,成都辐射西南,对西北影响也很大,不管是定居还是路过,这都是一座人们经常来来往往的城市,对文化的需求比较旺盛,所以在文旅融合方面,有很好的先天条件。

  站在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期,单霁翔和段勇都认为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呈现出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成都是我国博物馆氛围最好的城市之一。”段勇对成都的各大博物馆了解较深,在他看来,成都的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城市历史积淀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市民生活舒适安逸,特别是民众整体文化修养高,追求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博物馆才有以川博、成博、金沙、建川等为代表的全国数一数二的博物馆群落,不但数量多,质量也很高,在全国博物馆界都具有很大影响。“真心觉得在成都从事博物馆工作是幸运的,成都人民更是幸福的。”(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