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众志成城 烟火成都安然归来

2021年11月24日07:57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众志成城 烟火成都安然归来

11月23日零时,成华区理工东苑(西区)由高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周边封控区全部解封。至此,本轮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告结束,13个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成都全域回归低风险。

自11月2日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以来,成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骤然紧张。因应病毒新特点与防控新变化,成都市全力构筑严密的防控体系,争分夺秒阻断传播链,全过程做到了疫情“零外溢”。

坚决守好守住国门、省门、城门,在全体市民的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中,这座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通过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了城市的平稳有序运行,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最严峻挑战和考验。

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坚定如初加紧按下经济社会发展“快进键”,奋力交出“十四五”开局之年优异答卷。朝夕相伴的成都,正带着那份熟悉的烟火气,在人们的期许中安然归来、在共同的奋斗中迈向前方。

(一)

一城齐心

全力守护安全与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今年10月中旬以来,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反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两亿五千万,一些国家新增确诊病例数接近或超过此前高点,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

进入秋冬,季节因素更增强了疫情传播的不确定性。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3月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且9月份以来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今冬明春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叠加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

10月17日,国内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出现首报病例,一条西北疫情传播链率先浮出水面。此后,黑龙江黑河、辽宁大连等地均出现本土确诊病例。一个月时间,疫情已波及21个省份,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上千例。

作为国内主要的入境口岸和旅游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突如其来的局地散发疫情,让成都这座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枢纽城市再度与病毒正面交锋。

11月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卫健委主任金城介绍,成都市新增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普通型),系外地返蓉人员。经实验室基因测序,该病例为德尔塔新冠病毒变异株引起,与西北疫情病毒株为同一来源。

从此后疫情变化的形势来看,成都本轮疫情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点多。本轮疫情成都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6例,确诊数仅次于2020年的首轮疫情。基于此,成都先后划定12个中风险地区,1个高风险地区。这一数量,也超过了成都此前的两次局部零星疫情。

面广。本轮疫情涉及范围主要是在主城区,这里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性强。由于首例病例及早期续发病例多为年轻人,活动范围广、接触人员多,使得防控形势变得错综复杂。

线长。本轮疫情的病例全部在同一条传播链上,据实验室检测发现,多数病例的CT值较低,这意味着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性强。

多重因素叠加、传播风险加剧、防控压力陡增。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夜之间,这座城市行动了起来,全力以赴守护城市安全和市民健康。一场与病毒赛跑的全民总动员就此展开。

(二)

一同协作

省市区三级同步响应

11月2日清晨,金牛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11月2日7时起,金牛区顶峰水岸汇景小区及周边区域实施封闭管理,开展居民核酸检测。”

一时间,成都人的朋友圈迅速被这一消息刷屏。

途经公交线路改道、地铁公交车辆加强通风消毒……此轮疫情的第一道病毒“封锁线”划下。紧接着,当晚8时,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专题发布会通报:11月2日0时—12时,成都市金牛区新增报告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迅即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争分夺秒切断传播链,坚决扼制疫情扩散蔓延。

本轮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全程指导,派出由省级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参与疫情处置,疾控、卫健、公安、大数据等省级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一场德尔塔“遭遇战”打响!

要千方百计做好流调追踪和核酸检测;要千方百计做好重点地区、人员和环节管控;要千方百计减少人员集聚和流动;要千方百计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成都第一时间启动防控指挥应急体系,市领导牵头组成市级工作专班赓即进驻金牛区设立前线应急指挥部,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同一时间,省、市、区三级同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开展流调溯源,提升核酸检测质效,实行重点地区和环节管控……成都防控指挥应急体系全面“激活”。

病毒狡黠,唯有以快制快。开展流调溯源,锁定传播链,让管控措施跑在病毒前面,对于阻断疫情意义尤重。

11月2日起,2400余名由省、市、区三级抽调的人员组建联合专班,启动联合排查。1小时内锁定密接、次密接人员轨迹,3小时内研判高危人员驻留场所风险,判定密接、次密接者情况后6小时内全部找到并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一个高效细密的“防疫圈”快速形成。

截至11月2日18时,全市排查密切接触者155人;截至11月3日18时,全市排查密切接触者439人,密接者、次密接者不断被发现。

11月3日,成都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要求全面加强国内其他中高风险地区来(返)蓉人员排查管理,防止新增传染源。

11月4日,随着流调的深入,对相关人员进行多次核酸检测;11月5日,成都通报本轮疫情基因测序结果为德尔塔变种毒株,病例均在一个传播链上,一个指向明确的“防疫圈”清晰划定。

然而,阻断疫情的传播不只于此。要遏制疫情传播,对病毒必须从被动地“追”到主动地“找”与“堵”,核酸检测是关键。

从本轮疫情伊始,成都卫健部门快速响应,24小时核酸检测机构名单公布;27个采样点位紧急启动,金牛区、锦江区、成华区等重点人员、重点场所开展核酸采样排查,全市各大医疗机构做好应急支援准备。

非必要不组织、不举办、不参加各类聚集性活动……11月6日,成都公布多条趋紧趋严的防控措施,意味着疫情防控处在最关键阶段。

11月7日,公布定点医院名单,同时允许健康码为黄码的乘客,在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口罩等)的前提下,可以乘坐出租汽车(含网约车)出行。

“本轮疫情早期的一些病例多数病毒载量高,传播的风险更大。”在11月9日的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唐雪峰表示,由于早期病例活动范围大、接触面广,且多数病例载毒量高,因此传播快,防控难度更大。

11月11日,随着6个方舱实验室和1个气膜基因扩增实验室投入使用,全市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100万管/日以上,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防疫圈”进一步筑牢。从11月14日0时起至17日,成都市连续三天无新增本土病例,累计确诊26例,疫情“零外溢”,全市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三)

一股合力

上下协同投入战“疫”中

面对疫情,城市越大,风险点越多,防控的复杂系数也越大。一座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之间,取得平衡?人民至上,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成都迅速组成流调溯源专班,让流调结果更精确。“这次所有病例的传播链都是非常清晰的,找到了每一个病例之间的关联。”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庹晓莉说。

严格按照国务院防控指南开展工作,成都因应疫情形势变化调整防控策略,构建省市联合专班工作机制和省市区街“四级”扁平化指挥调度体系,从广大领导干部、党员到每一个普通市民,都融入这场战“疫”之中,形成一股强大合力。

面对狡黠的德尔塔,成都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管理基础上,增加了“三色”管理,依据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按照风险高低划分出红色、橙色和黄色风险点。

在“三色”基础上实行“三张清单”管理——风险人员清单、核酸检测人员清单和管控人员清单,以“按需抓药”,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同时,为落实好“三张清单”,同步实行首问责任、属地责任、督查责任“三个责任”制度,做好跨区协同管理。

网内,全市13个封控区、13个管控区、8个防范区协力防止风险外溢扩散;网外,核酸检测范围精细扩大,按照“应检尽检”原则,成都自11月5日启动重点区域全域核酸检测及重点行业人员抽检,于11月8日18时起,根据疫情形势,在成华区、锦江区又紧急启动了部分区域全员免费核酸检测;11月9日,成都决定暂时取消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尽可能减少乘坐空间密闭的公共交通工具。

11月1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专题发布会,通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进展情况,第一个本土“0”新增的消息从会上传来。

然而,零增长却不等于零风险。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新冠病毒常态化侵入一座城市已非“小概率”事件。

为应对疫情防控,成都高新区在原有5家隔离酒店共987间隔离房间的基础上,快速增加隔离酒店6家房间1071间;金牛区启用4家隔离酒店、800间隔离房间,同时储备6家隔离酒店、1000间隔离房间;成华区启用隔离酒店6家房间1238间,储备隔离酒店3家……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扩大隔离酒店储备数量,把“防”做得万无一失,构建最缜密的防御体系,将危险“屏蔽”在群众身外,打一场有准备的主动仗。

“为啥需要进行多轮核酸检测?”“我们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家人产检怎么办?”……复杂严峻的疫情下,不少市民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党委政府所有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消除担忧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一个平台打破“信息孤岛”,解决信息不对称。

架起党和人民连心桥,12345热线成了疫情防控的“总客服”。“疫情防控期间,来电量陡增,高峰期甚至一天超过6万件群众来电。”12345热线接听中心负责人谢燕轻介绍。

面对大量的群众来电,如何保障12345热线打得通、办得成、服好务?12345热线接听中心第一时间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组建党员先锋队、突击队和预备队,成立疫情防控应急专班,24小时回应和收集疫情防控中群众的诉求和问题。

疫情期间,一线接听人员达383人,日均接听人员200人—220人,让群众急难愁盼的每个声音,都有回音、都有落实。

截至11月22日10时,12345热线共接到涉及疫情来电10.90万件,办结10.51万件,办结率为96.42%。

11月23日,随着理工东苑(西区)外最后一个围挡拆除,标志着成都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

此时,距离此轮疫情的首例病例确诊,过去三周。

(四)

一线防控

汇聚每个人温暖的光

“解封啦”“谢谢您”。11月23日零点,成华区理工东苑(西区)全面解封,两条镶嵌着这六个字的红绸带,从平地升起,随风飞扬。

“感谢医护人员,感谢社区工作人员,这14天里,你们辛苦了,有你们的守护,我们心头很踏实!”解封现场,理工东苑(西区)居民付振有感而发。

作为成都市此轮疫情的最后一个封控小区,理工东苑(西区)的解封,也意味着我市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

多少个彻夜未眠,只为守护这万家灯火。时间回到数天前,11月16日凌晨,一个写着“携手同心、抗击疫情”的红色纸袋被悄悄放在顶峰水岸汇景小区每户人家的门口。

这是此次疫情之中,成都首个解封的小区。在解封前一天,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何晓说,“金牛区顶峰水岸小区的解封,是我们成都市本次疫情防控趋势向好的一个标志。”

这个标志的出现,带来了接连不断的好消息:

18日,锦江区全域中风险地区“清零”;19日,郫都区天璟荟小区解封,同时本轮疫情首例治愈患者出院; 23日,成华区理工东苑(西区)解封……

日历越往后翻,就越能看到一座城市在日渐复元,与此同时,那些为抗疫拼尽全力的画面,也在脑海中不断浮现。

11月6日,立冬前一晚,在新都区三合嘉苑小区,为了守住几乎被狂风掀翻的核酸检测点,医护人员们用身体牢牢抱住帐篷骨架。这一抱,抱出了医者仁心的守护与担当;这一抱,也是他们面对疫情,始终将危险挡在身前、将我们护在身后的身影。

在退休前的第10天,疫情来了,60岁的民警王剑彪愣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在脱下警服后,他又紧接着当起了志愿者,继续坚守着“疫情不退,我不退”的承诺。

还有那双因长时间戴两层手套而捂出湿疹的手,那个为学生“洗手做羹汤”的成都理工大学“帮厨天团”……点点微光在此汇聚,成为这个冬天成都最温暖的力量。

疫情防控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如果说最暖人心的是光,那么在此次抗疫中,最让人安心的,还是那声嘹亮的“到”、那抹闪耀的“红”。

11月11日,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动员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冲在前当先锋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硬仗的通知》。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里,一支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不断集结,一个个临时党支部加速组建。

“特殊时期,党员就应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66岁兴蓉南三巷片区的党员严平说。封闭区里的14天,金牛区25名党员民辅警成了九旬老人的“送餐员”,成了接孩子回家、寄送证明材料的“办事员”……

一面面高高飘扬在一线的党旗,闻令而动、遵令而行,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敢于斗争,最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由此形成。

于是一位不愿留下姓名的女士,将2000斤苹果送到了金牛区抗疫一线,“一线社区、医务工作者们辛苦了,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于是300多碗羊肉汤经过三轮车8次往返、辗转5个点位,被连夜送到了正在奋战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面前,“这么冷的天,不晓得又有好多医生要熬夜给大家做核酸,我做的这点算些啥!”

于是有了连续14天为防疫点位民辅警送炭取暖的烤肉店老板,每隔数小时的定期更换炭火,以贴心细心守护我们的守护者们,“他们给了我们温暖,我们也要出份力!”……

这是一场接着一场的温暖传递,也是城市守护人民、人民守护城市的“双向奔赴”,这份合力牵起了整座城市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坚不可摧的防线由此形成。

对城市而言,为人民谋幸福,不仅要守护好生命健康安全,更要落脚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在全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中。

在17日召开的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有这么一条信息引人关注:目前成都市在建工地、市政项目务工人员共有47.3万人,其中已有34.2万人完成核酸检测,检测比例为72%,结果均为阴性,疫苗接种率达99%。

24个工作专班下沉到全市各区(市)县,为1200余户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服务专员手机24小时待命。两个“24”,是整个城市动态迎战、调整步调的缩影,目标不变、任务不减、进度不慢,向着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进发。

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成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重要举措。一个明确提出的要求是,要确保“两不误”“两手抓”“两战赢”。

烟火成都,安然归来;奋进成都,勇毅前行!(记者 缪琴 马玉宝 张帆 田程晨 缪梦羽 吴怡霏 范宇)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