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镜头记录成都天更蓝的点滴变化

2021年11月12日07:59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镜头记录成都天更蓝的点滴变化

刘洋(左)与同事一起放飞无人机拍摄成都美景

在成都高新区桂溪生态公园的一处待建房屋上,有一个白色装置,尽管看上去“平平无奇”,却内藏“乾坤”——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一架无人机会从内飞出,自动执行巡查任务;搭载了气体检测仪的它,一旦发现区域内有可疑污染源,便会将采集数据通过数字平台,传送至属地政务系统,再由相关部门督办处理。

“有了它,我们的大气污染监测就多了双‘眼睛’。”在昨日的采访中,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洋向记者展示了这一监测“小能手”,目前,他们在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的支持下已规划了三处这样的无人全自动机场,可协助属地政府开展城市治理的各方面巡查工作。

不只是“侦察员”,他们的无人机还是“摄像师”,用镜头记录下成都在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点滴变化中,不断升温的生态幸福指数。

繁华城市与连绵雪山,交织在天际线处,演奏出一曲萦绕千年的雪山城市壮丽乐章——这是挂在刘洋办公室的,一幅最让他心旷神怡的水彩画。

画面上,东安湖体育中心、金融城双子塔、东安阁观景台、“339”电视塔等城市地标建筑与西岭雪山遥相辉映;蓝天碧水的映衬下,一片姹紫嫣红彰显出城市的多彩与活力,叫人赏心悦目。“这正是我们‘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真实写照。”刘洋以这幅画为开端,展开了他与城市蓝天、雪山的故事。

刘洋是雅安人,2007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成都,成为一名“蓉漂”。2009年,他创立了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进入无人机行业。6年来,他们以空中视角,从更加全景的角度,拍摄下这座城市如何一点点变蓝、变绿,也让他在切身感受外,有了对公园城市更立体的认识。

“我有过敏性鼻炎,以前一到冬天就犯病,鼻涕、喷嚏止不住,非常难受。它就像一个风向标,能‘告诉’我空气质量是好是坏。”刘洋说,这是他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最直接原因。

从灰蒙蒙的天到通透度很高的天,从后期需要调色到现在底片即成片,如今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不仅带来了高出片率,也仿佛“治好”了刘洋的鼻炎,“说实在的,这几年,就算到了冬天,我的鼻炎也不咋犯了。”

数据能作证这一点。来自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通过推进“铁腕治气”,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从2017年的235天,变为2020年的280天。

“在城市遥望雪山”,也逐渐融入成都人的生活日常。从海拔1600米的青城山,到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历史回响,如今在这座平原上,化为成都人享受美好生活的视野习惯。

尽管已拍摄过成都的许多大街小巷、花花草草、壮丽建筑、秀美景色,但接下来,他们仍然会围绕“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做文章,“希望能做成一个系列,把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做法一点一滴记录下来,见证它的发展壮大。”

【新闻链接】

今年1-10月

成都取得252个空气质量优良天

今年来,成都以空气质量达标规划为引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记者昨日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1-10月,成都取得252个空气质量优良天,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9天,优良天数率为82.9%,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二氧化氮、PM10、PM2.5、臭氧分别下降2.9%、5.1%、2.7%、10.7%。

在具体做法中,成都坚持依法、精准、科学“三个治气”原则,强化综合、系统源头治理,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依法治气,成都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在首次启动臭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期间,减少3个中度污染天,有效防范了重污染天。

突出精准治气,成都围绕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分类实施强化攻坚,着力提升污染源精细化管控水平。

充分发挥科技科研力量,成都依托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西南地区率先启动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并通过实施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治理等行动,使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8天。同时,成都还强化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运用,针对今年以来的14次颗粒物污染过程和9次臭氧污染过程,提前发布重点时段污染管控通知,引导企业、工地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切实保障了民生需求。

对标全国生态环保第一方阵,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成都将依托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入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以举办重点赛事为契机,在全力做好空气质量保障的同时,促进科技力量、信息化水平和区域联防联控能力再上台阶。(成都日报记者 缪梦羽 摄影 熊一凡 魏麟潇)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