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四川

川渝如何汇聚合力?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2021年11月09日07:54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确保牵引性全局性重点任务逐项推动落实

对话

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

宋光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为此,四川做了哪些探索?川渝如何汇聚合力?近日,记者采访了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宋光辉。

率先出台7方面19项具体任务

记者:今年5月,四川率先出台了《关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涉及哪些重点?

宋光辉:《意见》共提出7方面19项具体任务。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提出在成都都市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合作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地,率先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积极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推进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区域协同发展功能平台建设。在深化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重点提出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等举措。此外,还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提升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为确保“任务书”变成“施工图”,《意见》明确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对改革开放重大项目、重大举措进行监测分析和指挥调度,省委改革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牵头,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统筹联动,定期督察和通报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加强政策落实检查和实施效果考核评估,形成协同推进跨领域重大改革的强大合力。

提出11项两省市协同推进的重大改革

记者:围绕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川渝两地联合开展了哪些重大改革探索,成效如何?

宋光辉:两地紧紧围绕联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断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谋划改革开放政策方面,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重大改革举措》,聚焦制约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11项两省市协同推进的重大改革,开创全国省级层面跨区域全面深化改革合作的先河。联合起草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总体方案,协同起草“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方案、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方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等制度文件。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联合起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案;共同印发《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利益分享框架协议》,以共建园区和合作项目为载体,建立省级层面跨区域合作和财税利益分享政策框架;联合出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布局建设10大合作功能平台,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先后获批;率先推出税款跨省电子缴库新模式,制定出台《高竹新区税收征管一体化工作方案》等。起草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加快打造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制度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按照中央深改委“把改革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的要求,去年7月,以省委深改委名义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方案》,选择合江县、南部县等9个县(市、区)率先开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作为推动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破题的重要载体。目前,试点地区承担的859项改革任务,完成率达到91%;初步探索出党建引领居民小区多元化自治、集成推进项目招引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将持续深化与重庆协同联动

记者:下一步,四川将如何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

宋光辉: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与重庆协同联动,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制度体系,更深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重点从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

在围绕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四川将协同重庆持续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加快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构建川渝法律服务联盟,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省委改革办将继续把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涉及的重点领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一体部署、纳入年度改革落实台账统筹推进、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督察问效,确保牵引性全局性重点任务逐项推动落实。

比肩第一梯队抓好“新”与“高”

对话

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四川自贸办专职副主任

陈友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新高地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建好改革开放新高地?我省有哪些现实基础与优势?对此,记者专访了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四川自贸办专职副主任陈友清。

“新”与“高”

记者: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在哪里、“高”在哪里?主要路径是什么?

陈友清: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位擘画、量身定制的重大使命,也是我们推进深层次改革、实施高水平开放的战略机遇。

我们理解,“新”就是要比肩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第一梯队,打造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影响力、区域带动力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高”主要体现在4个维度:高效率的开放通道、高能级的开放平台、高标准的营商环境、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在实施路径上,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的高效联动,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更好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更好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更大力度推动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硬”与“软”

记者:高水平对外开放,通道建设是基础。当前,四川在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陈友清:开放能力首先是通道能力。从四川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空运绝对主导、铁路成渝一体、水运依托重庆、公路有益补充”的国际通道基本格局。因此要坚持空、铁、水、公四路联动,打造战略性、功能性、立体性开放大通道。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硬连接”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软联通”水平。比如成都中欧班列,连接了境外67个站点、国内20个城市、省内15个市州物流基地,探索形成了以多式联运“一单制”、中欧班列集拼集运、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中欧E单通等为代表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不仅有力提升了四川国际运输、对外贸易、跨境金融的通达性和便利性,而且为国际陆上贸易创制了新规则。

开放通道需要共建共享,成渝合作逐步发力。中欧班列实施成渝统一品牌,并加强了在资源整合、服务标准等领域协同,市场化运营机制、运营质效明显提升。

“双对标”

记者: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是经济圈建设的一个重要开放平台。目前推进情况如何?如何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

陈友清: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承载川渝两地和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的热切期盼。一年多来,川渝两地高位推动,建立机制、谋划方案、主动作为。今年1-8月,四川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同比增长22.8%,出口增长20%,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54.6%,川渝自贸示范区建设呈现勃勃生机与活力。

目前全国已有21个自贸试验区,各有特色,需要互学互鉴。但总体看,四川与沿海先行自贸试验区相比差距甚大。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开展“双对标”行动(国内对标上海等最好水平,国际对标CPTPP等最高标准规则),进一步强化与重庆的目标、政策、领域、产业、机制、时序“六大协同”,聚焦金融、科技、医疗、贸易、数字经济“五大领域”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中国-欧洲中心”

记者:高水平开放需要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支撑。四川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项目?

陈友清:近些年来,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四川形成了一批高能级的国家级开放平台。除了自贸试验区外,还有10个国家级经开区、6个综合保税区、4个跨境电商综试区、20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6个国际合作园区等。这些都为我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川渝共建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主要载体。

《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开展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等,对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示范推进高端开放合作具有重要而特殊意义,四川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前期推动工作。

此外,“中国-欧洲中心”作为国内唯一的对欧合作交往综合平台,以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永久会址,目前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贸易仲裁委员会“一会三中心”等174家机构和企业已入驻其中。下一步,将紧扣“对欧商贸中心、交往中心、服务中心”三大核心功能定位,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对欧开放合作平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姣)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