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社会

成都龙泉山上 老人守护北周石刻53年

这是国内唯一一块保存至今、以碑文形式记录北周时期史事的石刻

2021年09月15日09:28 |
小字号

立秋后的成都,天气渐渐凉了。龙泉山山顶上,早晨的气温更低了些。

78岁的肖太发一早就起了床,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到百米外的地里,查看枇杷树的花儿开得如何。眼见天阴着似乎要下雨,他又慢悠悠地把摊在地上晾晒的玉米粒收起来。

肖太发几乎一辈子都住在龙泉山上。这位总是笑眯眯的老人,其实还有另一层身份——国宝守护人。山间秘境中,一块巨大的“天落石”上,1300余字的石刻记录着北周时期的史事。

1400余年前的石刻

藏于山中记录着北周史事

从318国道上拐一个大弯,爬上仅能一车通行的蜿蜒小道,再往前行驶大约两公里,在喇叭花、南瓜花的簇拥中,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出现在眼前。

向内走,是一方不大的院落,残损的一尊大佛安坐寺内。再往后,穿过一间小屋,登上几级阶梯,“天落石”便映入眼帘,北周碑文刻于此石上。

这处碑文建造于北周元年,即公元557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国内唯一一块保存至今、以碑文形式记录北周时期史事及叙述北周政权奠基者宇文泰业绩的石刻。2013年3月,该碑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以外,在碑石所在的石壁上,还有一系列古石刻,分别刊刻于唐、宋时期,共计五十余龛。后人在此建庙一座,也就是现在的大佛寺。

肖太发的家就在大佛寺旁数米开外,53年前的一声枪响,让他与大佛寺结下缘分。

守护“天落石”

他曾在碑前打地铺睡了半年

1968年8月23日早上,正在地里干活的肖太发听到一声鸣枪——这是村民兵连长发出的集合的信号。放下手中的农活,时年24岁的肖太发赶到村上参加紧急会议。会上,肖太发领到指令:去把“天落石”守好,白天黑夜不能断人。

回到家后,肖太发与母亲商量轮流值守。白天由母亲看护,肖太发外出干活,晚上则由肖太发照看。为了更好地照看石碑,肖太发在碑前打地铺睡了半年。有时夜里下雨,被子打湿也不敢离开。

自那时起,他便对石碑小心看护,早上起床到碑刻处逛一圈,夜里睡前再逛一圈才能安心躺下。干活时,中午回家吃饭也要去看一眼。

最初,肖太发并不是太明白守护石碑的意义。“只晓得是个文物,要好好把它守起来。”肖太发记得,有一次,一个小娃娃翻过围墙,躲到石头后面想逃学。肖太发十分严肃,带着孩子去了派出所一趟。“我的工作职责就是要管这些,不管小娃娃还是大人,对文物有威胁就要管。”

每日巡逻打扫

未来希望儿孙继续守护传承

几十年来,肖太发对大佛寺内的一切如数家珍。哪些瓦片是换过的,哪块地砖是哪年重贴的,围墙什么时候修整过,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而对所守文物本身的历史,他也能倒背如流。如今,78岁的肖太发仍然坚持每天在大佛寺中巡逻、打扫。

每到周末,到龙泉山上的游客会增多。如果有人向他提问,他都会热心解答。遇到有带着小娃娃的游客,他也会多叮嘱几句,让他们注意保护文物安全。

从2019年开始,相关文保单位再次对大佛寺进行修缮,补漆、加固、安装监控……目前,修缮工作已进入尾声,正等待验收。

大佛寺院子里的树是肖太发过去种下的,年轮生长,人也在老去。肖太发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儿孙能够继续守护国宝。

在这里,诸事皆新,也一切如故。

新闻链接

北周文王碑

北周文王碑刻于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碑首刻蟠螭、佛龛、莲花、米雀、扶桑叶片。额题阳文正书竖读15行,记碑名、领衔、立碑人强独乐的官爵,碑文阴刻竖读40行,1300余字,主要叙述西魏实际执政者、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生平业绩,以及北周代魏史事、西蜀立碑缘起等等。

这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至今、以碑文形式记录北周时期史事、为宇文泰歌功颂德的石刻,极其珍贵。(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