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教育

“双减”后家长咋办?

2021年09月01日09:04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双减”后家长咋办?

  访谈嘉宾

  李 蓓 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

  衡智蓉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校长

  吴舒意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语文老师

  成都日报:“双减”落地后,从您的观察来看目前学生家长们反应如何?以及家长们该怎么转变认识?

  李蓓:面对“双减”,家长们第一反应都是高兴,诗和远方,甚至二胎三胎都可以安排了。然后是怀疑——如果就此放松,孩子可能会落后一大截。接着一些家长开始焦虑——比如一些家长担心“双减”之后,别人还是会想方设法地“鸡娃”(他们认为给孩子安排得越紧凑、越充实,孩子的收获就越多),如果自己不“鸡”,就是吃了大亏,上了大当。

  这是教育中典型的焦虑转嫁,我要提醒家长们,焦虑是会传染的,焦虑也一定会影响家庭和谐与亲子关系,甚至会让家长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与举动。这次的“双减”在我看来是“史上最严”的,国家已经下定决心将减负进行到底,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政策,放下焦虑。

  吴舒意:“双减”之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仿佛失去了方向,这时候我们该停下来,分析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厘清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孩子学科学习的事情,放心交给学校,家长则关注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成都日报:“双减”落地的第一个新学期,家长如何积极应对?

  衡智蓉:我认为家长应该更“用心”。第一,用心读懂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不是只有学业成绩优秀才是有前途的,父母需要花心思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去读懂孩子真正的需求,读懂他的兴趣爱好、天赋潜能,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火花”,而不是按照家长的标准设计孩子的未来。

  第二,用心陪伴孩子。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不能上辅导班,家长要尽可能用更多时间陪伴,或是规划适合孩子的素质提升计划。阅读、运动、郊游、交流等高质量的陪伴成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能力。

  第三,用心培养孩子。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越来越重要,过去大多数家长习惯了以催促监督为主的“外驱”模式驱使孩子学习,而现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内驱力”包括主动性、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些都需要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培养渗透。同时,家长要和教师协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怎么预习、复习、纠错、总结归纳,怎么运用线上线下多元学习方式等。

  李蓓:内驱力的培养确实比较关键,真正优秀的学生都不是“鸡”出来的,比“鸡娃”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求知的内驱力。在学校里我们发现,低年级的课堂上,孩子们都是“十万个为什么”,课堂上非常积极地回答老师问题。但到了高年级的课堂上,则明显要冷清许多。究其原因,除了孩子思维特点的变化外,更多的还是源自于每天的时间被各种学习和补课填满,而鲜有时间去放空、去思考、去关注。

  所以我认为,家长们一定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好奇心、探究力来成全眼下的学习成绩。希望家长们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孩子。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当别人的孩子背唐诗时,能看见自己的孩子画画充满了想象力;当别的家长在朋友圈晒满分的成绩单时,能看见自己的孩子作文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别人的孩子获得了这样那样的奖项时,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善良、积极,对生活充满热爱……因为我们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去跑赢什么比赛,而是为了让他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彼此理解、彼此信任,更要互相放过、互相成就。

  成都日报:孩子多出来的课外时间,家长如何合理安排?

  李蓓:一是要注重“留白”,学学做减法。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包容的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一下他们的不容易,还给他们一些时间,我们家长也学学做减法,有时留白比填满更有生长力。

  二是主动跳出内卷“陷阱”,让孩子们有孩子的样子。中国的家长都很不容易,但也存在着“集体焦虑”。但很多时候是因为跟风参加培训或相互攀比带来的焦虑,这是以外力裹挟孩子“进步”,用力不当,或者“外力”变化,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不盲目跟风,现在课外时间多了,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细心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找到孩子学习成长中的长项,努力去发展。对于实在不擅长的方面,要舍得放下。不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无用功里面。家长们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放空、去探索、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让孩子有孩子的样子。

  吴舒意:家长们要学会给孩子们“苹果可以砸到头上”的时间,给孩子们可以仰望星空的经历。所以家长不妨把多出来的校外时间还给孩子,将重心转移到引导和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一是培养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订正、积累的习惯等,有助于孩子高效地学习,及时地查漏补缺。这些习惯需要的是相对集中、安静且固定的长时间段,有效地利用在家的时间,让孩子的时间更加充实、有效。

  二是培养基础习惯。培养阅读习惯,可以采取亲子共读等形式,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提升孩子的阅读表达能力。培养运动习惯,结合学校体育课安排,回家后确保孩子每天运动半小时,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与生活能力正相关;整理自己的房间、卫生的打扫、工具的使用、器具的维修等技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价值观、责任感、独立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培养孩子个人爱好,不仅能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更能够让孩子积极健康,自信阳光。(成都日报记者 陈宇祥)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