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的康庄路

刘裕国

2021年06月12日16: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脱贫后的康庄路

第一次走进柳林村,是2017年新春。贫困户村民李国芝悄然走进我的视野,汇入笔端。他的事迹赫然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普通农民也能上头版头条,乡亲们激动地奔走相告,他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没错,是3500元!”把最后一袋马铃薯装上汽车,李国芝顾不得洗掉手上的泥,满面笑容地点起收购商递来的钞票。快过年了,他还要卖一头200多斤的肥猪,又要收入2000多元。他还得和妻子抽空布置新房,“这日子,过得有奔头了!”

过去的李国芝,可没现在这么精神,妻子残疾,孩子读书,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要赡养,一家子负担都压在这个50多岁的男人身上。

柳林村地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路难行,土地瘠薄粮难种。2014年,通江县旅游局结对帮扶柳林村,派驻“第一书记”,让这个贫困村面貌有了起色。李国芝有了结对帮扶人——县旅游局工会主席付旭。

喂羊养猪,下地耕种,李国芝经过苦战提前一年甩掉了贫困“帽子”。

2018年,在迎新春鞭炮声中,李国芝和几十户散居在高山上的村民,从云雾缭绕的破旧村落搬到了山下靓丽的新村安置点。政府统一修建的小楼房,基础设施现代,入户路连着大马路,外出抬脚就能上“大巴”。

李国芝心里甭提有多甜。脱贫摘帽后的路咋样走?他早就在盘算,年还没过完,他就骑摩托上了山。

他不甘待在新村安置点过清闲日子。老婆虽右手有残疾,到附近打零工没问题,两个女儿省外务工,7岁小儿子也入了学。他牵挂的是那10多亩承包地和几十亩林地。他要发展特色种养殖,在土里刨出金娃娃。

2019年,上级给柳林村派来高级农艺师、通江县银耳专家李庭云,在村里开展银耳种植培训。李国芝自告奋勇参加培训。培训班第一期办了10天。除了教种银耳,还有养猪养羊养鸡和种果树培训。李国芝每天都第一个到教室,听得聚精会神。笔记写了厚厚两本,晚上还泡在村图书室。他说:“我只有小学文化,只有多下点笨功夫,才能把知识学到手。”

揣着知识回到山上,李国芝铆足劲干开了。上自留山砍下青冈树,锯成树棒,在树棒上钻出孔,再将树棒架成三角形,在太阳下晒一个多月。最后,将从农技站领来的菌种注入孔里,用油纸盖好,进行发酵。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李国芝说,最苦的是钻进密林砍树,日晒雨淋不说,青冈木质地坚硬,砍不了几棵,就腰酸背疼,常常一天干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虽然累,但他每个环节都不含糊。60天发酵期,他按期进行3次翻棒处理。等发酵期满了,李国芝看到一朵朵白玉般的银耳在眼前绽放,心里乐开了花。

银耳收获了,李国芝采摘了一些带回家,全家人满心欢喜。调皮的小儿子灵机一动,抓起几朵银耳,一朵放在头顶,两朵放在手掌心,双臂向两侧伸开,逗得李国芝开怀大笑。妻子举起手机录下短视频。村支书卢兴军将他们的短视频做成抖音,发在为村民代销产品的朋友圈里。李国芝的银耳一下子火了,成了网上抢手货。2020年,李国芝卖银耳收入两万多元。仅这一项,就是他前几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接着,李国芝又瞄准了魔芋种植。魔芋是驻村帮扶干部从陕西带回的。李国芝听农技师讲过,魔芋适宜长在斜坡地。他把山梁上的承包地和一些无人种植的荒坡地都开垦出来,顶着烈日,挖沟,排水,掏厢,用背上晒脱一层皮的付出,确保了魔芋不受涝灾。种魔芋每年增收6000元。村干部说,李国芝做事,既能吃苦,又多长个心眼。

搞家庭养殖,李国芝做得也很用心。过去他家每年顶多养五六只鸡,而近几年,每年出栏30多只。

搞农业免不了靠天吃饭,有风险,但李国芝说:“在地里多种些花样,东方不亮西方亮,就不怕没收成。”几年来,他用5000元产业扶贫周转金和4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养了牛、猪、羊、鸡,种了土豆、玉米、中药材,还栽了花椒树和李子树。他说:“脱贫后不能松劲,关键要抓好巩固,有巩固才能有发展。”他的10多亩承包地,100多亩自留、代管山地,全都满种满栽,无一处闲着。

李国芝告诉我,这些种养殖活儿,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干的,只有播种时请来几个人帮忙。他的工棚里,摆放着旋耕机、粉碎机、饲料加工机等,这些他都学会用了。镇政府去年还奖励他一台烘干机。

李国芝带我参观他山上的住处,电视机、洗衣机、煤气炉等一应俱全。厨房、卫生间干净整洁。工棚壁上悬挂着一对音响。李国芝说:“我很喜欢听歌。”说话间他笑得像个孩子。

其实,一切的答案,都在他的笑容里。

(责编:罗昱、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