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金竹坪村: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样”

2021年04月22日09:28  来源:广安在线
 
原标题:金竹坪村:靠山吃山吃出“新花样”

  点位名片

  广安邻水县黎家镇金竹坪村,位于明月山脉的半山腰,海拔800米左右,面积11.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占55%,深丘面积约占35%,水域面积2600亩,总人口2325人。

  数说变化

  全村共有贫困户147户307人,2019年底,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目前,村里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及果蔬种植,60余名村民通过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

  4月9日,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驱车来到邻水县黎家镇金竹坪村。种植基地里,村民正在除草。聊起村里的变化,今年59岁的兰传淑深有体会:“以前靠山吃山越吃越穷,如今靠山吃山越吃越富,都是靠山吃山,而吃法不一样,过的日子也就不一样了。”

  因交通极度不便,金竹坪村曾一度成为邻水县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如今的金竹坪村畜禽遍地、瓜果飘香,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民有了流转土地的租金、股金、基地务工等多项收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2019年,该村顺利脱贫摘帽,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美丽幸福新村。

  基础改善 山乡旧貌换新颜

  站在金竹坪村观景台,雨后的明月山格外秀丽,山下的大洪湖尽收眼底。然而正是这一山一湖,让曾经靠山吃山的金竹坪人困苦不已。

  “山高坡陡,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望到屋、走到哭。”兰传淑告诉记者,曾经有村民患重病急需救治,却因山高路远车进不来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身亡。

  金竹坪村,一个被村民称为“四根树”的地方。在黎家镇人心中,“四根树”是贫穷的代名词。守着大山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山上的人也自发往山脚下搬迁,甚至出现一个村小组没有一个人居住的“窘境”。土地无人耕种,撂荒率达到80%以上。村里的第一条路还是4组返乡村民兰加明为了发展产业而修通的。

  2017年,村里有一条有6.3公里长的山路,只有路基,有一段2.5公里的路,被两三米高的茅草遮掩得严严实实,难以通行。兰加明为修通此路带人清理茅草,由于工人都住在山下,山路陡峭难行,兰加明就当起司机,每天早上6点接村民上山干活,下午5点半再送他们下山回家。

  2018年8月,金竹坪村通了第一条3公里长的公路。“以前到九龙镇赶场,天不亮就要出发,天黑才能回家,现在路修好了,骑上自家的‘电马儿’,半个小时就到了,真的太方便了。”兰传淑说,通车那天,许多村民通过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在外务工的亲人,大家甭提有多高兴了。

  经过3年多的集中攻坚,金竹坪村硬化公路达到了59公里。

  “路一通,百事通。我们村脱贫有了希望。”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秦刚伟说,打开了交通这个“肠梗阻”,村里一下“活”了起来。

  目前,村里还开通了到邻水县九龙镇的公交车,每天一班往返,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里新建了32口饮水池,架设管道30余公里,每家每户通了自来水;4G网络实现全覆盖……“四根树”慢慢变了样,曾经落后的山乡面貌一去不复返。

  发展产业 鼓起村民“钱袋子”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兰加明带着“回乡创业、反哺家乡”的念头,在金竹坪村成立了满山绿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全村20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以及果蔬种植,60余名村民更是通过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3000元以上。

  该村利用资源优势,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曾经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集康养、旅游、特色种养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选择回乡发展。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金竹坪村经过近3年的发展,畜禽遍地、瓜果飘香,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民有了流转土地的租金、股金、在基地务工等多项收入,2019年,该村顺利脱贫摘帽。

  更让村民欣喜的是,村里还通过兰加明成立的澍林农旅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了华美时尚有限公司实施棕阁山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6亿元,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将按照“一轴两区”的布局,建设主入口接待中心、水上娱乐区、花谷探秘区、观光体验基地、山居民宿、森林康养等项目。

  在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内生动力也被进一步激发。随着村里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土特产也不愁卖。“土鸡蛋能卖到25元一斤,比九龙镇市场上的鸡蛋要贵7元。”村民冯胜云说,看到商机后,他家特意多养了十几只鸡。

  不仅是冯胜云,近年来,不少村民还购置了车辆跑运输,钱袋子越来越鼓……(邻水记者站 唐力 广安日报记者 康建林)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