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与会代表深入绵阳6个点位考察——

看现场问秘诀“改革红利”成热词

2021年04月01日07:04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看现场问秘诀“改革红利”成热词

  3月30日,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议的与会代表,马不停蹄地深入绵阳市4个县(市、区)的6个点位考察。看现场、问秘诀、深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共同探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释放改革红利的具体做法。

  亮点有啥?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3月30日上午,与会代表走进三台县潼川二小陶苑校区,只见操场宽阔、教室明亮。但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处闲置校区。

  两项改革中,三台县对北坝镇境内学校进行优化整合,将原琴泉职中闲置校区改扩建为一所寄宿制小学,增加城区小学学位1320个,有效提升城乡教育供给质量,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

  “教育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三台县整合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更多家庭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内江市副市长徐炼英一边看一边拍照,很有感触。对此,阿坝州副州长王树明表示赞同,“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要实现多方满意,绵阳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做法。”

  3月30日,90岁的敬德全老人在护士的搀扶下,准备到江油市新安医养中心检查身体。多年来,因“医”的功能缺失,当地乡镇敬老院入住率不高。两项改革后,江油市整合“医”“养”功能,以原义新卫生院为主体,整合原新安敬老院和原义新敬老院,组建江油市新安医养中心,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功能于一体。参观中,乐山市民政局局长兰波仔细听介绍、学经验:“这样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医养融合。”

  针对乡镇经济地理版图重塑后出现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布点不均的矛盾,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绵阳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撤销中小学校89所,推动60个卫生分院与建制卫生院全面整合,规划建设3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5个,增强了基层的公共服务能力。

  有何启发?

  权力依法下放乡镇(街道)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绵阳市涪城区城厢街道安昌社区,依托一处大型商场空地建起党群暖心驿站,小小的玻璃房内配有书籍、茶杯、座椅、雨伞等便民用品,社区人员也集中在此办公。

  两项改革后,绵阳市乡镇(街道)减少到166个,建制村减少到1582个,社区优化到487个……随着治理半径扩大,便民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确保服务联系群众不打折?绵阳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统筹推进上坚持服务为本、问题导向和群众导向,放权赋能促进资源优化整合。

  “我想流转承包土地”“我要开食品小作坊”……在三台县芦溪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的一张海报上,芦溪镇将群众办理频次高的30件事以口语化表达,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办事时间缩短45%以上。

  三台县委书记吴明禹表示,在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三台县编制委托下放乡镇行政权力事项“1+4”清单,采取“减县补乡”方式,将67个派驻站所、354个编制、274名人员下放乡镇管理,扭转乡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芦溪镇将原17个部门窗口整合为综合咨询、综合受理、综合审批三类,业务日办结率达98%,群众办事盖章数量减少50%以上。”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主任吕芙蓉表示,绵阳市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通过将部分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依法下放乡镇(街道),试点政务服务一个代表负总责、一窗接件跑一次、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的体系,为全省建立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提供了经验做法。“去年,我们在全省11个市州的550个村试点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今年试点将扩大到21个市州。”

  回去咋办?

  提升发展质量释放更多改革红利两项改革是近年来四川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目前,两项改革的“前半篇”文章已基本完成,“后半篇”文章正全面铺开。下一步,怎样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推动“物理变化”真正催生“化学反应”?一路走一路看,与会代表普遍反映现场会干货多多,有看头、有听头、有干头,学得了、用得上、做得来。

  “三村合并后,从卖稻谷到卖稻米,我们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今年将增长到200万元。”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的稻米生产线前,白沙村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当地的富锌稻米早已被预订一空。

  “绵阳的实践对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都有借鉴作用。”自贡市委副书记唐强表示,3月29日下午,“1+25+ 1”综合配套方案刚刚通过,下一步要针对目前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短板,科学编制“后半篇”文章乡村规划,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上多下功夫,在力量下沉上多做努力,实施盐都未来工程等民生实事,把群众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做出实效。

  巴中市委副书记王善平坦言,绵阳的改革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成效明显,值得巴中学习。“我们是大山区,镇村合并后,如何满足老百姓就近需求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王善平说:“这是巴中市下一步推进改革中重点要思考、研究、解决的问题,要找准改革的结合点,既不能简单集中,也不能简单分散,要搞相对适度集中,方便老百姓就近办事、就医等。”

  同步阅读

  点赞这些两项改革案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祖明远

  参加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绵阳现场推进会议的代表认为,当地在两项改革推进中的一些案例,值得点赞。

  从卖稻谷到卖稻米

  眼下,虽然还没到水稻收获季节,但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新添置的加工生产线已开始忙碌——将稻谷加工为大米,同时自动称重、装袋。只需在机器上设定每袋大米的重量,存在容器里的大米就会自动注入袋子,只需几秒钟,每袋1公斤的富锌米就完成了分袋,再经过封口机,就可以出厂。

  当地盛产大米,但1公斤稻谷售价只有3.2元。2020年底,合并后的白沙村集体经济有了足够实力,花费70多万元添置这套自动化生产线,仅分袋称重这一环节就能节约3个劳动力。而稻谷变稻米,产值从400万元增长到近1000万元。

  一条路“退出”校区

  3月30日15时35分,下课铃刚刚响过,三台县潼川二小陶苑校区的操场上迅速聚齐50多名同学,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学习安塞腰鼓。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闲置校区。两项改革后,原北坝街道、东塔镇、百顷镇合并而成现在的北坝镇,为方便学生就学,该镇将这里改造为小学校区。

  过去,学校中间有一条供老百姓通行的道路,将校区一分为二。为支持学校建设,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当地主动将道路改道,让学校变完整。(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祖明远)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