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的“书房”钱学森编写的教材“时髦”的打字机

最“牛”村史馆带你走进科学家们的家

2020年12月29日09:23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最“牛”村史馆带你走进科学家们的家

  展览现场悬挂着60多位院士的手模,他们都生活在中关村街道辖区。

  对北京人来说,“中关村”三个字再熟悉不过。特楼里的老一辈科学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中关村”意味着什么?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历时两年多筹备建设的中关村村史馆近日建成开放,工作人员精选350件展品,通过文字、展板、图片、视频、实物、模型、沙盘、VR眼镜等展陈形式,带你走进科学家们的家,了解中关村的“前世今生”。看完展览,每个人都会对“中关村精神”产生新的感悟,对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史有新的认识。

  观展解码

  中关村如何变成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在不同时期的地图中,中关村的地名有“中宫”“中关”“中湾”“中官村”和“中关村”等多种写法。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确立。

  中关村村史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既讲述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创业史、科学家们的创造史,又讲述社区、街区变迁发展史的中关村主题展馆。展览分为序厅和“中关·记忆”、“科学·进军”、“创业·试验”、“中国·世界”五个部分,介绍了“中关村”从一个地名到行政区划再到逐步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辉煌历程。

  序厅位于展馆一层西侧,在一块落地玻璃幕墙上,以时间轴形式,标注了对中关村发展产生影响的大事件。在序厅东西两侧的墙上、去往地下一层的楼梯侧面,悬挂着60多位院士的手模。据介绍,中关村街道辖区居住生活着110多位两院院士。

  主展区位于地下一层。“中关·记忆”介绍了1949年以前的中关村。走进“科学·进军”,可以看到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为中关村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业·试验”讲述了伴随改革开放,中关村创新发展的40年历程。“中国·世界”则通过短片展现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观展亮点

  特楼模型

  再现科学家“客厅书房”

  展厅里,两栋老居民楼模型引人注目。为什么展示居民楼模型?

  原来,它们的原型是中关村街道科源社区13、14、15号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被命名为“特级专家楼”,简称“特楼”,在这里居住的都是中科院顶尖的科学家。

  1951年,中科院第一座现代化科研建筑——近代物理所大楼(也叫原子能楼)破土动工。随后,一座座现代化科研大楼拔地而起,到上世纪60年代初,中关村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科学城。50多年来,中关村科学城不断衍生出更多新兴学科,不断孵化出更多科研机构。据介绍,先后在特楼里居住过的科学家有80多位,他们的专业领域覆盖当时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生物地理部、物理化学部的各个学科。其中,有9位是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有32位是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有8位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可谓群星璀璨。

  特楼模型中用全息影像模拟了三位科学家的生活场景,分别是14楼的赵忠尧家、钱学森家和15楼的柳大纲家。

  站在模型前,可以看到赵忠尧先生家有学生来访的场景。赵忠尧先生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国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如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周光召等。

  在钱学森先生的家中,钱先生并没有“露面”,他的夫人、声乐教育家蒋英先生背对着窗户,正在弹钢琴。据特楼的老居民回忆,当年,在院里经常能听到各家的琴声,其中就有钱先生家的。钱先生非常喜欢音乐,他们的居家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

  柳大纲先生的家展现的是先生在书房研究矿石样本的场景。柳大纲先生是我国盐湖科学的开创者,长年在青海、西藏、新疆等地进行艰苦的野外考察,偶尔回到家中,也不肯放下手中的研究工作。

  模型一侧的墙上,展示了特楼的平面解剖图,清晰地标注了每一位科学家曾经居住的房间的位置。扫描图中的二维码,就可以阅读相应科学家的故事。

  展厅中,还原景重现了钱三强家的书房。戴上VR眼镜,能360度了解钱老的书房的每一个细节。

  戴上VR眼镜,能360度了解钱三强书房的细节。

  展厅内的三本科学读物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的心血。

  展厅内展出的四通打字机MS2406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

  三本科学读物

  老一代科学家传递科学乐趣

  展厅里还展出了三本科学读物。在中关村地区浩如烟海的科学出版物中,这三本书为何能“脱颖而出”?

  第一本是郭慕孙先生的《几何动艺》。化学工程学家郭慕孙先生的业余爱好,是用金属棍、金属片等组合在一起,做成一种艺术装置,挂在屋里会随风而动,非常漂亮。他把自己的小爱好编成一本书,很多学校,尤其是中学,将其作为课外小组活动时的教材,带领学生们动手体验科学和艺术结合带来的快乐。

  第二本是由赵忠尧、何泽慧、杨承宗编著的《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为了让一般学历的人对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能有一些了解,让有兴趣的人有书可读,大科学家们编写了这么一本深入浅出的读物。

  第三本是钱学森先生的《力学讲义》,是先生一字一句为大学生编写的教材。

  “选这三本书,是因为它们覆盖不同的年龄层、不同学历的人群,老一代科学家在为国家作出那么大的科技贡献的同时,还一直致力于启发下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付出巨大的心血。”村史馆相关负责人张奕介绍,通过这三本书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们非常注重科学文化传承,特别想把科学研究的乐趣传递给普通人和下一代。

  四通打字机

  曾是最时髦的电子产品

  展厅里,有两台介于打字机、打印机和计算机之间的电子产品。现场的一些年轻观众觉得特别陌生,但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那可是最时髦的电子产品。

  它们的名字叫“四通打字机”。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刚刚出现的时候,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做文字处理,但价格极其昂贵,一台要四五万元,而当时普通人的月收入才几十元。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于中关村的科创企业四通公司,研发出了四通打字机,汉字处理功能完备、简单易用、价格便宜,最便宜的只有7000多元。在计算机价格和中国人购买力相差悬殊的时候,让很多人得以提前进入办公自动化时代,加速了计算机的普及。

  展馆里展出了两台四通打字机,一台是MS2401,属于第二代产品,是最易用、最受欢迎、销量最高的型号。一台是MS2406,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当时,很多个人已经能买得起四通打字机了,这个时期开发了很多型号。1995年以后,电脑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四通打字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四通打字机的兴衰,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快速进步的过程。

  观展提示

  ■展期:长期

  以团体参观为主,每周四上午半天为公众开放日,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乐活中关村”或拨打电话010-62627065预约参观。

  ■地点:双榆树西里18号“中关村众享荟”

  ■票价:免费

  ■线上观展:通过微信公众号“乐活中关村”可线上观展(北京晚报记者 于丽爽 记者 饶强 摄)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