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清远 循着二十四节气看遍巴山蜀水

2020年12月11日07:17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溪山清远 循着二十四节气看遍巴山蜀水

  在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看作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了气象卫星、高清云图、智慧气象,我们早已不再需要“肉眼”观天,二十四节气为何还如此重要?这份“遗产”在当下价值几何?

  9月到11月,四川日报全媒体组织开展了《溪山清远:二十四节气中的巴山蜀水》大型文艺主题创作活动,邀请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等省内外24位知名画家,以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统领,以壮丽的巴山蜀水为题材,妙手绘丹青,精心烹巨制,为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及著名旅游景点泼墨代言。

  画家们表示,节气中有丰富的生活细节,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关照。由此,节气中的景区让旅游不再是悬置一时的身外经验,而与当下和自我产生永久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二十四节气里面蕴含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鲁迅文学奖得主穆涛认为。穆涛曾在都江堰以《中国人的大局观》为题做讲座,他提出,如若顺着历史追溯,会发现中国人在对时间的研究里,藏着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

  《尔雅》对春定义为发生,夏定义为长盈,秋定义为收成(收敛),冬定义为即终,是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和提炼。穆涛认为,人们怎样知觉和表述时间,反映了我们如何感知生活。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传承着非常多的农业智慧;作为一个移民大省,又将各地的经验融汇交流、更新演化。在此意义上,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载体,通过它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如何与环境相依、随时节而变,有利于人们从不同时间尺度上去考察农业社会历史、经济生产历史。

  比如,“秋分”有三候,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即水的流速开始减慢。穆涛介绍,此时,夏天的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少了,水稻等大春作物可以抓紧晾晒。同时,冬水田要开始蓄水关水,才能保证开春插秧时候的用水。

  而现在,有了烘干机,对“雷始收声”可能没有以前那么敏感了;一些水田改为旱田后,更不需要操心秋冬蓄水。随着电商下沉,农村的年轻人对“双十一”“双十二”可能比对节气、物候更敏感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进入农历还与一位四川人有关,他就是籍贯阆中的落下闳。这位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被称为“春节老人”。

  原来,不同朝代元月(岁首)日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迎新年与迎春天,两者时间不一定相同。真正把“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并沿用至今的人,正是落下闳。

  落下闳在汉武帝在位时修订了《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其中,使之与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并且规定以“雨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为正月,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孟春”是春季第一个月,正月第一天为“元旦”。由此,“立春”能够出现在春节前后,中国人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真正吻合了。

  

  节气文化渗入日常生活

  “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冬病夏治的三伏贴……这些都是节气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省社科院研究员、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表示。

  花市刚好赶在雨水之前,在农闲的尾声,人们还有时间逛庙会、庆祝花朝节;而到了三月三蚕市,紧跟着就是惊蛰,春耕大幕拉开,因此蚕市卖得最多的是农事生产资料,桑树、蚕种、农具等不一而足,像是那时的农业展销会。

  “一到入夏,成都人喜欢贴‘三伏贴’,这也是研究气候特点,将之用于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谭继和认为。《内经》说“春夏养其阳,秋冬养其阴”,中医一大特点就是注重研究节气,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来调整饮食起居,使人的节律和自然节律取得和谐统一。

  节气文化有些很特殊、局限一地,有些则越来越普遍,不同的节气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地方性很强的当属德阳广汉、什邡一带的“拉保保”。

  正月雨水节气,德阳什邡罗汉寺山门前,每年都上演一场“拉保保”的活动。“保保”就是干爹,以前儿童夭折率高,尤其对于只有独子的家庭来说,他们相信给孩子拜个干爹才能保儿子长命百岁。在雨水节气“拉保保”,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拉保保”最特别的是它的随机性,认亲双方都不认识,有些人第一次到什邡玩,只因面善或者举止得体而“被当爹”。“当然也会尊重当事人意愿。”土生土长的什邡人易延端介绍。如果双方都愿意,就在古柏树脚下摆好酒菜、焚香点蜡,娃娃给干爹叩头,干爹吃上一口酒菜;讲究的还请干爹给娃娃取个名字。分手后,有礼尚往来者谓“常年干亲家”,无来往者谓“过路干亲家”。

  与“拉保保”不同,立春/春分立蛋,以及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喝羊肉汤渐渐“约定俗成”。“其实,成都冬至喝羊肉汤是非常晚近的现象。”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认为。不过,这回应了当下人们希望忙碌的生活中能有更多仪式感。

  

  水墨丹青画尽巴蜀风流

  “四川的人文底蕴深厚,其风光又兼具险奇雄秀幽,生活在这里的画家是有福气的,不画山水便可惜了。”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姚叶红曾表示,而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四季变幻、南北方差异、高低海拔不同等细微之处,也都在画里体现出来。

  “即便全国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夏天,青城山的夏天也跟太行山不同。”在姚叶红看来,“青城天下幽”,就在于它有非常多遮天蔽日的古树,夏天的烈日骄阳也难以穿透,因此才有了参天古意。而太行山的植被达不到这样的郁闭度,也就难以产生“幽”的意境。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跃进介绍,他喜欢以南方的雪景为主题作画,原因就在于微妙的气候差异使得南北方雪景有些许不同。

  “北方下雪是白茫茫一片,掩盖遮蔽了一切。而南方的雪花掉落位置不同,融化速度也不同。树枝上的雪常常比屋顶上的、地面上的融化得快一些。于是,在白色雪景中,树枝的轮廓、纹理格外清晰,一白一黑,特别适合水墨画来呈现这一对比强烈的景致,画面很有视觉冲击力。”张跃进说,小时候在老家荣县,冬天难得下雪,但对下雪的印象非常深刻,不断观察感悟,“迁想妙得”渐渐融会贯通。

  “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来画巴山蜀水,这个构想非常创新,把时间纵轴和地理坐标联系起来,对四川人文风光的呈现更加立体综合,24个景区都选取得非常有代表性。”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评价道。

  以稻城县的亚丁景区为例,寒露时节的高原色彩仍然很丰富,红绿黄交织的秋景以白色巍峨的雪山做背景,非常干净、清爽,但也给用色带来挑战。梁时民解释,颜色太艳就俗了,但纯黑白色无以表现其灵动。为此,梁时民以墨色为基础,于其上非常节制地勾勒其他颜色,从而实现了协调的色彩结构关系。

  

  深耕故乡展现文旅发展

  光雾山、青城山、峨眉山,山山有乾坤气象,毕棚沟、海螺沟、九寨沟,沟沟有造化神韵,古城、石刻、故居,处处是人文胜景……“这些原本就是画家喜闻乐见的题材,在这次创作中,每个景区配的也是最能突出其景观特色的节气。”张跃进认为。

  比如秋分时节的光雾山,红叶似火、山溪翠绿、白岩耸立、天空高远,在张跃进看来,这样的景致只能说是神来之笔,人力不可能达到的造景境界。光雾山有着这么好的生态本底,张跃进由衷希望通过文旅产业发展,能让青山绿水回馈当地村民。

  有此同感的,还有西域雪山画法创始人李兵。以前他到西岭雪山写生,发现山下的花水湾、山上的滑雪场发展起来,带动了很多村民从事第三产业,但仍然有一些村民没有被覆盖到。他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壮骨凌天万马腾,苍松弄影瑞云升。春风化雨滋岷水,戴披彩霞望锦城。”“意思是说,西岭雪山秋收冬藏,默默积蓄力量,待春天将雪水融化滋润岷江。”李兵解释道,这象征当地村民为了守护生态,限制了一些有污染的产业的发展,希望未来通过乡村振兴,他们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戴披彩霞望锦城”。

  “如今成都有了专门的‘遥望雪山群’,天气好的时候,站在我家就能看到西岭雪山主峰、海拔5353米大雪塘。”李兵说道,生活在这样的宜居城市里,不能忘记那些为之做出贡献的村民。

  姚叶红在创作邛海的时候,也发现邛海湿地的恢复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调节了西昌的干旱气候,月亮城因这一潭幽幽清水而有了灵气,文旅产业更是有了长足发展。如果说泸沽湖以原生态之美、摩梭文化而见长,邛海则兼具现代城市的大气和彝族历史的悠远。姚叶红的这幅小暑时节的邛海以一个俯瞰的视角,描绘了红色朝晖里水鸟斜飞、舟楫横渡、正在从天光中慢慢醒来的邛海,精神饱满、极富象征意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平)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