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时间 一边学习一边考试 大运场馆将首次“迎检”

2020年11月30日08:14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3个月时间 一边学习一边考试 大运场馆将首次“迎检”

工作人员讨论竞赛场馆运行设计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

■今年9月,成都收到国际大体联“考卷”——制作示范性场馆运行计划;

3个月后,国际大体联、中国大体协等相关负责人将来到成都,听取成都示范性场馆汇报,大运场馆将首次“迎检”。

■运动员热身场地在哪里?运动员受伤该如何处理?嘉宾、观众如何有序进出场?发生紧急情况,逃生路线如何设计?饮水怎么保障?

诸多问题,都需要成都针对每个场馆给出最佳答案。

一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的准备和筹备阶段。在这个进程中,启动场馆化工作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筹办工作向赛时工作转移。作为赛事的主阵地,场馆承接了一场赛事95%以上的工作。

“场馆化”工作,是指做好场馆运行工作,从人财物、空间资源、各部门运行方案等方面,在场馆层面进行一系列的整合规范工作。它的意义在于,从赛时工作出发,让场馆进行整体协调,所有的节点、要害点都以举办赛事为中心而被统筹。

与以往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相比,成都筹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时间非常紧张,一直以“起步即是冲刺、开工即是决战”的姿态加快推进。场馆化工作,也与场馆建设一起稳步推进。今年9月,成都收到国际大体联“考卷”——制作示范性场馆运行计划;3个月后,国际大体联、中国大体协等相关负责人将来到成都,听取成都示范性场馆汇报,大运场馆将首次“迎检”。

运动员热身场地在哪里?运动员受伤该如何处理?嘉宾、观众如何有序进出场?发生紧急情况,逃生路线如何设计?饮水怎么保障?诸多问题,都需要成都针对每个场馆给出最佳答案。上周,记者在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竞赛和场馆运行部场馆运行处看到,首个示范场馆运行计划——《成都大运会西南交大排球示范场馆运行计划(初稿)》已经成形,其中仅各工作组赛时工作任务内容细则就涉及了223项子任务。而在示范性场馆汇报之外,明年4-6月还将集中进行测试赛,检验场馆运行水平。测试赛之前,49个新建、改造场馆都要交出这样一份《场馆运行计划》。

向外看,由于每个城市、每个场馆都有自身特点与特殊性,场馆运行计划并不能完全将其他城市的经验“照搬”;向内看,大运会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成功申办的首个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成都也面临第一次接触新标准的挑战。这样的形势下,留给成都的时间又异常紧张。3个月时间,一边学习一边考试,大运场馆将首次“迎检”。在大运会首个示范场馆运行计划出炉背后,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

【紧张】

一天时间几乎跑遍分布全市的竞赛场馆

为举办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将建设国际一流的竞赛场馆,但是只有通过场馆运行才能使场馆充分发挥功能,真正服务于大运会。25日,开完工作协调会才出会议室的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竞赛与场馆运行部场馆运行处处长何刚没有休息,便和记者径直走向了约定好采访的办公室。

“做好竞赛场馆运行工作,需要从人财物、空间资源、各部门运行方案等方面着手,在场馆层面进行一系列的整合规范工作,这就是‘场馆化’工作。”在何刚眼中,“场馆化是一件大事,标志着筹办工作向赛时工作转移。”

事实上,赛事筹办因时间短,给场馆化运行工作增添了一定难度;按大运会场馆化运作模式运行,竞赛组织也面临方方面面的磨合。“‘场馆化’运行工作,不仅为各赛区提供场馆运行经验,同时也将作为场馆服务竞赛项目,对其他各赛区场馆具有示范性作用。”何刚在采访中表示,为选择“场馆化”示范项目,场馆运行处同事分了三组更是在一天之内几乎跑遍分布在全市各个方向的竞赛场馆。

“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何刚在交流中坦言,“在工作重心从职能部门逐步转向以场馆为主的过程中,意味着要让各类资源汇聚到场馆、各方人员整合到场馆,各级指挥落实到场馆,各项成就展示到场馆,这其中协调并不是件简单轻松的工作。”

同事们在一边讨论场馆化的相关术语很“热闹”,桌上很厚的两本书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显然,何刚很快观察到了记者的眼神,便拿起书介绍道,“这也是马上要谈到的场馆运行设计规划和场馆运行计划,这是根据大运会排球赛时运行的需要而编制的,后期所有的场馆都必须要有这样的两本‘指导书’。”翻阅可以发现,场馆运行计划编制包括7个单元,涉及竞赛信息和场馆信息、赛时运行政策与程序以及资源计划等方面,足足有200多页。“而准备这些,仅仅只有约莫一个半月时间。”

【高效】

与场馆建设一起推进为赛时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场馆化是指“条块转换”过程,即从初期以职能部门为主体开展工作,到随后各类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到场馆这一最终落脚点的过程。“场馆化运行将充分演练场馆运行计划和工作,同时加强各个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为竞赛服务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在何刚看来,这对成都而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并不是完全没基础可言。

“各个场馆要根据自身的差异制定计划,以确保大运会的顺利进行。”何刚告诉记者,这就意味着要在前期计划中尽可能考虑到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说,各竞赛场馆就要提前了解场馆内运动员对于各方面的需求,从而制定合适的计划,以此来确保大运会有序进行。”

编制场馆运行设计规划和场馆运行计划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以《第31届成都大运会西南交大排球示范场馆运行计划》为例,何刚解释,通过运行计划的编制,意在梳理排球场馆中心赛时的各项工作,优化项目运行流程,规范工作运行过程,提炼工作方法,形成赛事筹备工具包。“每一座竞赛场馆都是特别的,因此在编制运行计划时也并不能照搬套用大体联的资料。不仅如此,计划中的术语也是熟悉和学习的过程。”

大运会这样的国际大型综合赛事在成都举办,竞赛组织没有太多现成经验可借鉴,场馆处专门组织了众多或“操刀”、或参与过国际大型赛事的专家学者进行前期筹备攻关。何刚表示,国际赛事要求标准都更高,在调研学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竞赛场馆后,结合大体联对于大运会场馆化运作的要求,成都对赛场场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如安保红线设定、客户群流线与服务是怎样、各工作组赛时工作任务安排等,仅仅是西南交大排球示范场馆的运行计划就包括7个大的部分。”

示范场馆怎么建?需要注意什么?何刚认为,示范场馆建设就是定“规矩”,把每个类别的工作落细落实,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文本,便于各场馆参考借鉴。“场馆工作琐碎、繁杂而细小,要明确任务、理清需求、评估风险、做好预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做到及时响应、快速落实。”何刚举例,比如赛时餐饮服务,物资需求、人员需求、供餐时间等所有细节问题都落实到文本中,还有志愿者管理,不同岗位的职责是什么、服务时间时长等,也要逐一明确,文本要为大运会顺利有序召开提供基本遵循。

【成就】

助力成都开启世界赛事名城新征程

打造示范场馆在大运会历史上是规定动作,但由于每个城市、每个场馆都有自身特点与特殊性,场馆运行计划并不能将其他城市的经验完全“照搬”。“这让我们一直处于‘一边学习一边考试’的状态。”何刚坦言。

从今年9月16日收到作示范性场馆汇报的“考卷”,到10月底制作出《成都大运会西南交大排球示范场馆运行计划(初稿)》,再到如今又要将这份运行计划翻译出来,迎接国际大体联的测试,何刚透露,自己和同事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学习。不过,虽然自己和同事都是第一次接触国际大体联关于场馆运行的标准,但有来自国际大体联、中国大体协及其他在众多赛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们点拨,首份场馆运行计划最终还是高质量地完成了。

纵观全世界,场馆运行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然而对成都来讲,还处于从“0”到“1”的过程。对此,何刚认为,“努力之外更有意义”。“大运会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成功申办的首个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我们在筹办大运会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经验,将为未来成都举办更多国际性体育赛事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仍然以场馆运行为例说道,“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体育赛事就是提供一块场地,打场比赛就结束了。但是,场馆运行让我们建立起场馆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了与各单位各部门的对接,特别是在重点抓好场馆运行团队组建、稳定团队构成、编制场馆运行通用导则、强化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有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我们对场馆运行有了认识与积累,未来无论何种体育赛事落地成都,大家都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变通地做好场馆运行工作。”何刚表示。在明年的大运会之外,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已经落地成都,近日的《成都市世界赛事名城“十四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积极探索申办2030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3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可行性。”何刚期待着,成都能够以大运会为开端,开启世界赛事名城新征程。

首席观察——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本报首席观察员杨继瑞:

场馆运行要突出人文关怀

“场馆运行”组织管理模式,是经过多项国际重大赛事赛场所检验的国际经典组织管理方式。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本报首席观察员杨继瑞看来,该组织管理模式所提出的“以竞赛为核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体制机制是行之有效的。

他告诉记者,在执委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有助于发挥举办地各级政府对赛事顺利进行保障优势,这对于集中力量办好赛事而言,恰好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所长。同时,大运会“场馆运行”的组织管理模式,聚焦“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可以汇聚更广泛的市场力量,使大运会的举办充满着赛事拉动的盎然生机和赛事链接的市场活力。与其他大型综合性赛事组织运行模式相比,场馆运行组织管理模式更体现了运行规范、标准统一、工作计划性强、分工细致、责任明确等特点。运用此模式,可以在赛事的组织管理中细化工作,统筹管理各个竞赛项目,使各个项目赛事的运行等相关工作更加规范、标准统一。他认为,大运会“场馆运行”的组织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能量,让线上线下有机互动,形成体现世界水准、中国特色、成都特点的智慧大运会。

四点建议

让“场馆运行”组织管理模式高效运转

大运会是中国西部地区成功申办的首个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他对大运会的“场馆运行”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

一、突出大运会的人文关怀、节俭实用和平安运行。

以人为本,多元化场馆及赛事安排做到分区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利用场馆及外围现有硬件设施条件,整合临时设施的需求,提高场馆及设施的使用效率;全方位保证比赛安全进行,满足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各部门的要求。

二、注重大运会场馆赛时与赛后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场馆布局规划要与成都城市发展三步走的蓝图相契合,场馆布局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着力以大运会引爆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公园城市的运动设施,使公园城市成为大运动场;在采取场馆规划布局时,还要与城市交通规划、体育设施和体育消费场景组团式布局相结合,优化体育设施、交通流量、消费流量的有机嵌套式配置。

三、赛事期间。

大运会执委会要有组织地让在蓉高校围绕成都开放、成都赛事营城、成都对接RCEP规则等,举办系列论坛,向世界大学生展示一个开放包容智慧的成都形象,促进在蓉高校和大学生与世界对话交流;组织世界各地大学生运动员在世界上最长绿道上开展漫游体验活动;鼓励在蓉有关机构举办成都文化、美食、文创、旅游景点、民宿、成都特产等方面的品鉴会,让世界了解“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魅力所在。

四、场馆运行期间注重疫情防护和各种突发事件管控。

针对所有赛事场馆,成都要构建完善的防疫信息发布管理,形成智慧化的可溯源、可追踪、可管控和可熔断的体制机制及预案。重点要发挥机器人、智能化设备监控,通过一系列的设备防护措施及线上线下协同管控,“技防”和“人防”相结合,切实保障大运会顺利平安举行。

以大运会为媒

夯实赛事营城的底层基石

杨继瑞进而谈道,成功举办大运会将对成都从“世界赛事名城”到“世界体育名城”再到“世界生活名城”的历史性跃迁具有重要意义。“要以2021年大运会为媒,夯实赛事营城的底层基石。”

他告诉记者,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要以赛谋城,要带动城市国际影响新飞跃,让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学生们了解成都在疫情后的异常现代和美丽,像成都人一样的生活是世界级的“新时尚”,不想走,回去后还要来,带家人和朋友来,让大运会成为吸引世界英才汇聚成都的盛会;以赛促建,打造满足赛事名城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以大运会的溢出效应和地标性场馆的聚气效应,成为成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引爆点。

建设世界体育名城,他认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要以2021年大运会这一大体育赛事谋产业,助推成都体育产业提档升级。以本土良好的体育产业链促进赛事消费链、城市投资链和产业发展链的全方位融合,为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造有利条件。要借大运会之势,让体育产业成为成都发展新增长极、创建城市生活新场景。从惠民的角度出发,则要深入落实体育惠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使公园城市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大运动公园和美好生活宜居地,让成都在熊熊燃烧的卡路里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成都更美丽,成都更出彩。

建设世界生活名城,则要以大运会这一大体育赛事打造国际赛场的城市名片,为营造全民健身生活场景提供机遇。借助互联网等传播工具,提升成都在全球的曝光度,让大型体育赛事在城市举办过程中与天府文化相融合,将体育赛事平台作为成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进行传播与宣传的绝好平台,在世界舞台上塑造成都品牌文化;以网红方式演绎讲好“成都故事”,以“人工智能消费场景+体育赛事”凸显成都新经济、新体育的爆发和裂变效应,彰显成都厚积千年的人文底蕴和优雅时尚的现代韵味,提升成都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记者 李艳玲 孟浩 摄影 马丁)

(责编:袁菡苓、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