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艺珍品件件大有来头

2020年10月09日09:27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广东工艺珍品件件大有来头

  这个双节假期,广州塔的“岭南之窗”吸引了如织的游人,其中的“华彩云集——广彩及岭南工艺新品展”中,众多极富岭南韵味的工艺精品令人一睹工匠的精神之美。记者采访了提供多件藏品参展的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副馆长李熙,请她细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李熙介绍,在广州塔首层“华彩云集——广彩及岭南工艺新品展”中,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带来了11件(套)岭南工艺美术经典佳作:如潮州刺绣《九龙屏风》、佛山石湾陶塑《东坡尝荔》等。众多工艺精品反映出岭南地域的时代特征、社会风尚、民风民俗和审美情趣,群英荟萃,异趣同辉。

  珍品馆提供

  十二金钗 神态性情各不同

  “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广州塔举办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岭南文化主题展览”,展示具有岭南特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统民间工艺,打造“中国非遗第一展”。

  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展品中的《贴金双层龙虾蟹篓》是一件潮州金漆木雕精品,作者辜柳希。虾蟹篓为常见的潮州木雕创作题材,这件作品选用樟木雕刻,两个竹篓造型逼真,八只龙虾、二十三只螃蟹活跃于篓筐内外,再辅以浪花托底、水草依傍,显得更丰富。

  另一件同样来自潮州的佳作是瓷塑《十二金钗》,作者陈钟鸣,1985年创作。艺术家在塑造人物时,考虑细致入微,分别选用了代表各自性格的神情、举止、场景。史湘云的傲然潇洒,王熙凤的泼辣大方,黛玉的颦眉蹙目,探春的诗书气华,元春的富贵逼人……作品对人物形象进行提炼和深化,刀法细腻,塑造出1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陶塑瓷雕 同出泥火玩法异

  李熙表示,本次展出的岭南工艺美术精品,皆是行业大师的精品力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及工艺价值。展览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更进一步促进岭南经典文化与当代民众的生活相融合,让岭南文化、非遗文化能通过“岭南之窗”走进公众生活,走向广阔世界;“岭南之窗”也成为世界了解广州、了解岭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

  四件佛山陶塑中,《诸葛亮》运用石湾公仔传统的素胎制作技艺,以诸葛亮为题材——诸葛孔明若有所思,羽扇纶巾,塑造出完美的智者形象,在衣纹上运用了冰裂纹的技艺,色彩素雅,褶皱分明,使整个作品生动形象。《东坡尝荔》塑造的苏东坡洒脱自在,右手持杖,左手的竹篮中装满荔枝,神形闲适。《陆羽品茶》塑造了茶圣陆羽在悠然品茶的形象。肌肤采用裸胎,突出人物表情的逼真细腻,衣袍用青釉开片,衣纹流畅自然,具有古朴典雅的特色。《龙之尊者》人物相貌严肃、清瘦的面庞布上了富有感情的横竖褶皱线,银眉飘逸、目光深邃,神态之逼真。“尊者”左手碰珠,与盘在腿上的龙相呼应,人、龙、珠三点突出主题。

  同样是在陶瓷上玩花样,汕头微书大师王芝文呈现出来另一种追逐“极限”的努力。此次展出的微书《梦溪笔谈》,以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名著为底本,以字组成山状,与带宋元古韵的山林溪涧构成画面,结合陶瓷器件的造型,展现山水的素雅壮丽。

  端石麦秆 天然材质施匠心

  “四宝砚为首,砚以端为上”。梁金凌作于2011年的端砚《包罗万有》,采用端砚石料“绿端”制作,取其原始形状和天然色泽,利用天然石的高低感设计一件能装在鱼虾蟹类的编织箩筐,选用天然石皮作竹编,底层雕刻以荷叶为底托,寓意丰收。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端砚的制作过程复杂,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等工序,依靠纯手工。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曾作为皇家贡品。麦秆画取材于小麦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潮州工艺家方志伟、李光荣的《梅兰菊竹》以菊花为主题。艺术家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纹理和质感,以简洁线条勾勒出绽放的菊花。在艺术家手里,麦秆变成金菊玉叶,画屏上的粉蝶撩动于花丛,树梢枝叶也盎然生趣,生动呈现了菊花“虽无艳色惊群木,却有清香压九秋”的气质。

  潮州刺绣《九龙屏风》则是林智成团队在1982年创作的力作。作品运用了潮绣的绣、垫、贴、拼、缀五大绣法,并有所创新,尤其是潮绣独有的钉金垫浮绣法。刺绣时,艺术家依据刺绣题材的纹样,先在墨绿色布料表面铺上一层棉絮,用丝线将其固定,再用具有立体效果的棉絮作为基底进行刺绣创作,立体感和光泽感极强。作品使用了大量K金金线与银线,单金线就多达20万米。(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责编:高红霞、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