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暑假来了,如何管理孩子们的“屏幕时间”?

2020年07月13日09:44  来源:泸州新闻网
 
原标题:[记者调查]泸州:暑假来了,如何管理孩子们的“屏幕时间”?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中,在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都提到了关于规范电子产品使用的内容。其中,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要求家庭要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据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过一半的孩子戴上了眼镜,其中初中生、高中生更是超过70%。

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电子产品能否要一禁了之?学校方面可以禁止带入课堂,家里父母又该如何规范?对于经历了疫情网课的孩子们来说,对电子产品是否已经形成依赖?放下电子产品,是否只是对孩子的要求?这个暑假,家长们又该如何规范?

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泸州十八中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泸州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志愿者郭瑜给出了建议。

电子产品 成学习不可或缺的助手?

放暑假前,周玲专门用了小半天的时间,把平板电脑里的APP(应用程序)重新整理了一遍。读小学的儿子放假了,在家里呆的时间多了,平板电脑是肯定要给他的,“老人只能监管时间,娃娃到底用平板干了什么,我还是要控制一下。”

英语老师规定每日读练的APP、培训机构每天发布预习资料的APP、数学计算题每日打卡的APP、可以学唐诗宋词的APP、练习小提琴的伴奏APP……周玲认为,电子产品里的这些APP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比如她小时候学英语都是听磁带,现在手机里下个APP,想学哪个阶段的都有,美式英式非常标准,很方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周玲这样主动为孩子筛选适当的APP,帮助孩子学习多种知识技能的家长不在少数。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现在不给孩子配个手机,完全不行。

秦玉梅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此前为了方便联系,孩子一直用的是电话手表。一年前,虽然不太愿意,但秦玉梅还是给女儿换成了智能手机。“打卡作业太多了,每天都要等我回家再提交,有时候一忙就耽误了。再说,孩子问的好多问题我都答不出来,只能让她自己用手机查。”

谢老师是泸州市某琴行的小提琴老师,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下载关于小提琴练习的APP,这个对孩子在家练习很有帮助“。孩子可以听旋律、听节奏,都是和教材配套的,非常好。”谢老师说,孩子每天练了在上面都有打卡记录,他可以随时抽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好工具。

无论是安卓系统的“应用商店”也好,还是苹果的AppStore,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APP推出,可以满足你的很多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也有不同设计。记者在手机上输入“读书”搜索,推荐下载的APP就有20多种。

专家:源头控制,下载适合孩子的APP

郭瑜认为,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也为人们带来更多便捷。衣食住行,从网上购物,到移动支付,无一不体现出科技服务于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因此,完全杜绝孩子使用手机是不现实的,但对于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家长还是应该在应用程序下载这里把好关,针对性地给孩子下载合适的APP,从源头控制孩子接触的东西,净化孩子的上网环境。

疫情期间上网课后 孩子患上手机依赖症?

在教育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计划》中,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2019年10月发布的《四川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电子产品进校园管理规定,有效控制电子产品教学使用范围。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泸州市中小学都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的,但难免还是有学生不遵守学校规定。部分学校甚至使用了安检设置,对学生是否携带电子产品进行抽查“。发现了就没收,交给家长或者放假了再还给学生。”大多数老师表示,除此以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今年疫情期间,各学校通过上网课的方式开展教学,对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在江阳区某小学任教的张老师告诉记者,今年4月开学后,她和各科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摸排,发现班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家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严重影响学习“。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加入了他们所谓的聊天群,放学后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所谓的沟通交流。”张老师说,还有不少学生明显有沉迷网络的典型特征,睡眠严重不足在课堂上睡觉,上课精力不济无精打采,眼神游离飘忽不定,精力涣散开小差……

作为家长,李先生也发现了上初一的女儿的变化。“疫情期间,做作业手机不离手,现在也是,感觉不拿手机,她就没法做作业。有不会的就去手机上查,字典都不翻了。”李先生说,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女儿做作业会把门关起来,家长根本没法监控。

专家:读懂孩子、接纳现状,从而有效地引导孩子

对于手机问题,郭瑜建议,家长不能对孩子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但如果家长采用“镇压”的方式解决,又会让亲子关系变得很糟糕,最终导致教育的效果南辕北辙。

因此,家长首先需要读懂孩子,接纳孩子的现状,才能更好与孩子沟通,从而有效地引导孩子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父母精心选择的学习APP 永远比不过游戏的“魅力”?

从“源头控制”孩子能接触到的东西,对家长来说的确有不小的难度。父母精心为孩子们选择用于学习的APP,似乎永远比不过游戏的“魅力”。在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对电子产品的担忧,除了怕孩子的视力受损外,更重要的是怕他们玩游戏,因为身边和网络上,孩子玩游戏的负面新闻实在是太多了。

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是明文规定禁止带手机入校的,但他们在一次检查中,发现一个宿舍中居然有4个初中学生在打游戏,还是联网游戏。后来追查发现,是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把父母淘汰的手机偷偷带到学校,就是为了方便宿舍的同学一起打游戏。

为了防止儿子玩游戏,周女士专门给儿子配了一部英文版的手机,可到最后发现,儿子居然搞了一个破解版,不仅手机变成了中文,还下了不少游戏。“太厉害了,防不胜防。”周女士说,现在她根本不敢让儿子和手机单独相处,即便是孩子上网课,她也在旁边坐着。

为了监控假期独自在家的儿子,唐女士也想尽了办法。唐女士规定儿子必须把手机放到摄像头前,保证自己可以随时通过监控看到手机。就算是这样,儿子也能想办法拿到手机打游戏。

在采访中,不少留守儿童家庭的老人表示,对于孙辈玩手机,他们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一位老人曾说,13岁的孙子每天一睁眼就要玩手机,不给就很凶,一副要打人的样子。

“孙子打游戏,差不多把我一个月的工资都拿去买装备了。”令女士说,有一阵,读小学的孙子总是拿自己的手机玩,不知道怎么就把钱花了,直到自己买东西付钱时才发现。

专家:要了解游戏特点 合理制定游戏时间

郭瑜认为,作为互联网公司,营收最重要的是游戏板块。每一款火爆游戏的背后,不仅有一群顶尖的程序设计师,还有一群顶尖的心理学家。程序员设计游戏,心理学家专门研究人的心理,他们将游戏娱乐与心理需求进行了深度融合,绞尽脑汁让你“上瘾”……这一切让成年人都难以抗拒,更何况意志力本就薄弱的孩子呢?

郭瑜建议,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孩子用手机做什么,沉迷于什么内容。知道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放矢帮助孩子,进而戒掉手机瘾。

同时,家长要了解游戏的特点,合理制定游戏时间。例如,家长在给孩子制定玩手机游戏的时间时,事先要了解清楚一局游戏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是20-30分钟,家长可以将时间适当延长到35分钟或40分钟,同时告诉孩子如果一局游戏结束,40分钟时间没有用完,剩余的时间可以存起来挪到下次使用;如果因为不能正确估计时间,导致超出计划,那下次的游戏时间也将相应减少。

孩子依赖手机 家长有不可推卸责任?

当我们在讨论孩子是否依赖手机之前,可以先检查一下作为父母的成年人,是否是时刻不离手机,一旦找不到手机就跟丢了魂一样,感觉什么事都完不成。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除了工作外,还有多少时间也是泡在手机上?

玩手机上瘾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偷懒的父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家长承认,很多时候手机和平板电脑是让孩子安静的“神器”。“特别是出去吃饭或者参加聚会,孩子不感兴趣就会打闹,坐不住,把手机给他立马就安静了。”

丁女士的女儿才两岁,最近一次体检发现孩子眼睛有散光了。“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没想到这么早。”丁女士说,孩子每天吃饭都要看电视或者手机里的动画片,现在科技发达,不让孩子碰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但没想到这么小眼睛就出了问题。

唐女士的儿子今年初三,平日里都是住校,周末才回家。“周末孩子回家,他爸居然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他爸还说平时没时间打,回来当放松。”说起这事,唐女士很是抱怨。

专家: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制定规则,合理规定上网时间

郭瑜认为,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曾经有一幅图火遍朋友圈:一个妈妈认真读着书,旁边的儿子也在认真读书;另一边的母子俩,妈妈在津津有味地看手机,儿子也凑过去看得热火朝天。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父母很依赖手机,整天机不离手,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天天耳濡目染,难免不会对手机产生好奇心,进而沉迷于手机。

郭瑜建议,第一,了解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需求,父母和孩子合理规定上网时间。第二,共同制定规则,坚守原则,温柔而坚定地执行。第三,孩子的课余时间,父母可用心陪伴孩子进行阅读、运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一般来说,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无论是严管还是放手,孩子都能听得进父母的建议。如果有一些孩子对父母撒泼,甚至威胁父母,不愿听从父母的要求,那么父母首要解决的不是手机问题,而是亲子关系。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先修复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仍在手机问题上与孩子纠缠不清,就是本末倒置,抓不住关键点。因为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是解决家庭问题的基础,才能让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