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奉节有位农民诗人 亮相央视诗词大会

2020年02月10日09:05  来源:重庆晚报网
 
原标题:写诗记录家乡变化 创业带领村民增收

▲甘立敏的诗多数都是记录家乡变化

创作中的甘立敏

昨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收官。许多观众注意到,本季《中国诗词大会》预备团选手里,出现了一位种地的农民,他就是55岁的甘立敏,来自重庆奉节。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甘立敏却热衷写诗,并用诗歌来记录家乡的变化,久而久之,乡亲们便亲切地叫他农民诗人。这位农民诗人除了写诗有想法,回乡创业也有很多点子,他带头成立合作社,像自己诗里写的“产业发展劲头足”一样,带领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

把诗写在墙上门上地上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节目中,甘立敏和孙子甘润蕾作为家庭团成员,出现在预备团队伍里。在节目官方宣传片中,甘立敏和甘润蕾也一起出镜,他以朴实的言语介绍着自己的职业:“种地的农民。”

原来,本季节目海选时,喜欢诗歌、在当地被称为农民诗人的甘立敏就被奉节推荐参加。最终,他和孙子在与其他海选选手比拼中胜出,入选预备团。

此前,记者联系上甘立敏,他正在奉节平安乡桃树村老家。说起自己“诗人”的来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农民倒是地地道道,诗人可称不上。”

他告诉记者,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小时候本来读书成绩还不错,但当时家里经济困难,只好放弃学业。这些年除了种地,他还去外地打过工,进过工厂,也搞过建筑。不过,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外出打工,只要有闲暇,他就会看看小说、诗歌、散文,因为从小作文就写得好的缘故,他偶尔也试着写写散文和小诗。

“2017年,我从外地回来,开始在老家种地。因为爱写嘛,我就用烧过的柴火炭当笔,把小诗写在我家墙上、门上、地上,一位驻村干部发现了,就把我的事传开了,所以大家都叫我农民诗人。”甘立敏笑着说。

谈及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感受,甘立敏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去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既紧张又兴奋,除了看到各种诗词达人的才华,还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诗词以及生活的热爱。“我作为其中之一,也作为农民代表,很自豪能够站上央视这个舞台,用诗词表达和记录家乡的变化。”甘立敏说,除了自己,一起参与节目录制的孙子甘润蕾也非常兴奋,他还很小,这次能够有机会增长见识,真的很难得,“录制节目回来,他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尤其是在语文和诗词方面,更有劲头了。”

诗歌多数反映家乡变化

记者了解到,在桃树村,许多村民都对这位农民诗人印象深刻。

原因是,有时候会看到甘立敏扛个锄头去地里,锄到一半,他突然就坐下来,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本和很小的铅笔,像模像样地记录起什么来,偶尔还摸摸头做思考状。有时忘记带小本本,就把烟盒掏开,拿里面雪白的一面来记录。久了,大家就发现,原来这个庄稼人在干着一件读书人干的事——写诗。

从2017年到现在,甘立敏前前后后写诗近百首。记者注意到,这些诗有简短的,也有“大篇幅”的,风格质朴写实,多数都是反映家乡变化的。

比如记录自己种的脆李,他这样写道:“新辟田园果树旺,春风细雨披绿妆;发芽不见花先露,才把珠翠挂树上。”

又比如写村里发展:“桃树的山,桃树的水,如今的桃树才显美,公路处处有,铺上沥青油,房屋改建换新貌,白墙洋瓦新容颜……”“清明节过满山青,大地回春日月新。昔日狭窄凹凸路,现在硬化铺沥青……”“桃树版图一片山,一道渠来一道湾。西边农民居住散,出行坐车不方便。今日修路已通达,直接连通周家湾……”

专门写诗纪念交通改善

记者注意到,在甘立敏这些诗里,除了以桃树村为创作背景,出现最频繁的字眼,还有三个字:关门山。

“关门山,山多险,如今道路多平坦。人慢行,车跑远,来去进出多方便。”2月8日,甘立敏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此前,他的不少诗里也有关于关门山的表述。“桃树出发去平安,路途必经关门

山。半夜起来三四点,起早摸黑大半天。赶场一天打个转,日常购物真困难……如今桃树享福了,架起桥梁关门山。今去平安快得很,一个钟头跑回还。”

2018年12月23日,他创作的《论关门山通桥》也这样写道:峡高水急关门山,自古以来是天险;如今架桥通三地,一路畅通到平安。

“2019年1月22日,关门山大桥正式通车。这首诗是在通车前写的,表达作为村民的我,对通车的期盼和喜悦。”甘立敏告诉记者,关门山大桥通车,是平安乡村民盼了好久的事,尤其是乡里的桃树村、长坪村、向子村,原来去乡里办点事,要绕道巫溪文峰镇和云阳上坝乡,单面就要走4个小时。现在,关门山大桥通车,再去平安乡场镇,骑摩托车半小时就到,“看到通车,我能不高兴吗?一定要写首诗纪念一下!为此,我专门在诗里提到‘一个钟头跑回还’,突出交通改善对我们村民的便利。”

他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有了乡村公路,汽车不仅能开到他家门口,还联通了其他几个社。

成立合作社带村民增收

梁送平,是甘立敏口中提到的那位驻村干部。此前,他曾在桃树村工作,任驻村第一书记。梁送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甘立敏不只是在诗词上有一定想法,在创业上也颇多点子,而且还是个致富带头人。

记者了解到,2017年甘立敏回乡创业,一开始搞的是养殖,养的是鸡苗,因为没有经验,效果并不好。后来,他想了一下,利用自己外出打工积攒的种植经验,搞起脆李种植。2018年,他带头成立合作社并出资,十多户村民加入进来。“村民参与合作社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流转土地,获取流转的收入;也可以是加入种植,我提供种苗和技术;还可以是老人在合作社务工,获取务工的收入。”甘立敏透露,在农忙期,招收工人进行施肥、除草等工作,每天给工人的报酬是100元,而招收的工人多数是留守村里的中老年人,他们可以从事这些轻微的农活,也可以借此增加收入。

梁送平介绍,在成立合作社的同时,甘立敏去年还配合村里带动26户村民开始规模种植蕉藕。蕉藕在当地产量高,再加上关门山大桥通车后带来的交通便利,当年种植和销售都非常成功,蕉藕亩产纯收入4000多元,甘立敏赚钱的同时,也让26户实现了增收。

过一段时间,合作社种植的脆李就将迎来花期,虽然果树全部挂果要等到明年或后年,但甘立敏却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今年部分脆李将要挂果,就可以尝到部分种植的甜头,算了一下,等果树丰产期到了,每亩脆李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到2万元,“到时候,我肯定会再用诗记录下来。”他笑呵呵地说。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