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四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两学一做网 共产党员网 党建网 党史网 领导留言板 人民网四川
常委活动 党建要闻 基层党建 要言要论 组织人事 反腐倡廉 市州书记之声 蜀中楷模 蓉城先锋 英雄烈士谱 我有话对书记说
人民网>>四川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四川分网>>要言要论
分享

聚焦新时代 解锁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朱玉玲

2025年04月09日15:20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弘扬工匠精神,是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径,教育者首先要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所追寻的精神高度,同样是教育者追求的育人力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大学阶段是职业素养、职业理想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应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为抓手,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新时代工匠精神,夯筑职业素养之基,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能工巧匠,承担好为党和国家培养好接班人这一重要使命。

强化“三进”育人:筑工匠精神之基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职业精神,它融合了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工匠精神涵盖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多个方面,这些内涵不仅是从业者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品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应积极推动工匠精神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是工匠精神“进教材”。高校应积极开发特色教材,组织编写融入工匠精神的专业教材,将工匠精神的元素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章节。如在新能源汽修技术教材中,介绍新能源核心技术开发过程中对产品技术的精准要求,以及工程师们为追求卓越性能所付出的努力。教材中设置专门的章节或案例,介绍行业内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和人物,激励学生学习。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还可开发电子教材、在线课程资源等多种形式的教材、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智能Ai,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二是工匠精神“进课堂”。将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工匠精神课程或讲座,如“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等,系统讲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方面体验工匠精神。如案例教学,通过高技能人才的杰出贡献,身边劳动模范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坚毅品质和高超技能。如开展“技能大比拼”项目,让学生分组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或完成一件手工艺品,要求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在操作中感受技术魅力。邀请行业内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企业实践,提升教师自身的工匠精神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

三是工匠精神“入头脑”。青年大学生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具有批判性思维,工匠精神的入脑入心,必须讲透工匠精神的内涵,讲好工匠精神的故事。传统工匠精神蕴含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核心要素。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很多卓越的能工巧匠,如春秋时期的鲁班,他制作的木工器具不仅实用,而且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对细节的把控和对完美的追求,成为后世工匠们学习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批批高技能人才。如“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新时代的“焊接巧匠”高凤林、“高空养路人”赵大坪等大国工匠,他们练就一手“精雕细刻”的绝活,为国铸剑,他们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中国的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了基础性支撑力量。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让大学生加深对工匠精神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积极投身于技能报国的实践中。

强化文化育人:陶工匠精神之韵

营造浓厚的技术出彩,技能报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提升文化育人工作实效的关键。高校应注重工匠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中,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职业精神进行文化育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建筑布局和设施建设方面,合理规划教学楼、实训室、生活区等,满足学生文化需求;注重增设工匠类书籍、音像资料、雕塑、人物传记、文创产品等;打造工匠精神主体长廊,注重增强学生对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熟悉感和认同感。同时,注重在校规校训、校风学风、校歌校徽等方面融入工匠文化育人的相关元素,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让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

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弘扬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绽放大学生青春风采的闪亮舞台。学校积极开展“工匠节”“爱生节”“读书节”“文化沙龙”“主体宣讲比赛”等内容丰富的特色校园活动,展示师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热爱,展现学校不断弘扬和传承工匠文化的坚定信念,增强全体师生劳动光荣、技能报国、创造伟业的意识。同时,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工作,开展“大国工匠”“优秀校友故事”“身边的技能之星”等视频大赛,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制作并推送关于工匠人物、工匠故事的系列短视频、短剧、图文报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践行自觉。

强化实践育人:练大国工匠之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激励学生练就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一是举办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技能学习动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在技能竞赛方面,高校紧密围绕学生专业与行业需求,精心设计竞赛项目,如机械制造专业设置高精度零部件加工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赛后,举办成果展示,长期展示优秀作品及制作过程,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职业之路夯基。如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创新创业大赛,邀请优秀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和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耐心专注地推进项目,守正创新,不急于求成,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

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还可有机结合,开展联合实践项目,把技能竞赛优秀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鼓励学生积累多领域经验,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将学生活动表现与综合素质评价、保研、就业推荐挂钩,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培育工匠精神 。

二是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有关键意义。高校可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从多维度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主动“走出去”,高校师生积极深入企业,将企业生产一线实例与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养成严谨习惯。主动“引进来”,要求优秀企业工匠进校园授课示范,进行技能展示,引导学生们尊重技术、热爱技术。同时,校企共建学生培养机制,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评价指标,全方位激发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热情。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形成合力,才能让工匠精神在大学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它意味着执着专注、心无旁骛,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还包括敬业奉献,以高度的职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为事业无私付出,还体现为敢做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创新精神。高校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立德树人根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输送一批批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系内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相关专题
· 四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