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看四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两学一做网 共产党员网 党建网 党史网 领导留言板 人民网四川
常委活动 党建要闻 基层党建 要言要论 组织人事 反腐倡廉 市州书记之声 蜀中楷模 蓉城先锋 英雄烈士谱 我有话对书记说
人民网>>四川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四川分网>>要言要论
分享

筚路蓝缕长征路,石榴花开共新篇

杨玉洁

2025年04月01日14:30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为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期长征路,阿坝州红原县依托高原特色优势,发展产业,凝聚发展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打造“长征+”矩阵,丰富长征精神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全力打造“长征+”IP,积极构建内容矩阵、活动矩阵、媒介矩阵,以“长征+教育”“长征+产业”“长征+宣传”“长征+科技”等多元化、立体化、青年化的方式,以红原县红色遗址、典籍、旅游、影视等资源为依地托,展现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弘扬和传承长征文化精神资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谱系注入新的活力。

强化“长征+教育”融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在教育领域,红原县将长征文化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开发以长征精神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以《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经典故事为素材,结合当地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编写特色教材。通过课堂讲授、主题研讨会等形式,向党员干部传授长征历史知识,培养党员干部对长征精神的认同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长征+教育”融合,将长征精神融入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中,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把伟大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推进“长征+产业”协同,拓展经济发展新路径。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红原县充分发挥长征文化的独特优势,促进长征文化与各类产业深度融合。在农牧业方面,利用长征文化元素,发展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以长征为主题的牧场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到牦牛养殖、奶制品制作等活动中,感受草原农牧业的魅力,让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充分迸发,增加农牧民收入。深入实施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不断完善生产体系、培育经营体系、提升产业体系,加快实施特色品种培优、产品品质提升、核心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工程,全力推动高原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洼牦牛”“红原牦牛奶”等,打造具有长征文化特色的品牌。

深化“长征+宣传”创新,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结合融媒体优势,红原县大力利用新媒体讲好长征故事,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新渠道,创作红原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展现民族团结的生动画面。正在与抖音合作推出“云端红原”计划,把《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七根火柴》《草地夜行》《一袋干粮》《半碗青稞面》《半条棉被》等一系列红色故事串联起来,多角度、立体化讲述红原长征文化、长征故事,充分展现阿坝州红色文化资源厚重底蕴通过数字技术呈现,如藏族网红“卓玛”拍摄的“藏家姑娘重走长征路”系列短视频,用酥油茶制作、牦牛毛编织等非遗技艺展现长征路上的民族团结。在“网红之州”建设中,培育“红色文化带货达人”。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红原长征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各民族对长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长征+科技”发展,利用大数据创新文化传承新形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红原县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建智算产业园为长征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通过AI技术修复红军老照片,创作动态漫画《牦牛与红军》,生动展现红军与牧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增强情感共鸣。此外,利用数字技术建立长征文化数据库,整合各类长征文化资源,为研究和传承长征文化提供便利。通过“长征+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长征文化传承形式。同时,充分利用数字话,将数字展馆体验与草原观光、游牧文化体验相结合,推出“红色草原生态研学”课程,让游客在参观学习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产业活力。

凝聚“旅游+”新质生产力,赋能高原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

依托“五个之州”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驱动旅游产业新跃升。红原县紧密围绕阿坝州委建设“自驾之州、研学之州、民宿之州、网红之州、好客之州”的战略部署。围绕“亚克夏雪山—日干乔湿地—瓦切红军纪念园”重要遗址,在亚克夏雪山开展“极限挑战”,让党员干部在海拔4000米处体验红军行军;在日干乔湿地开展“生态思政课”,结合湿地保护讲述红军“不损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在瓦切纪念园开展“多语言讲解”实践,鼓励藏族学生用汉语、安多藏语双语讲解长征故事。打造“雪山草地长征走廊”“重走长征路”,在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时也带动着阿坝州旅游业的迅速腾飞,推出“长征精神研学之旅”线。在民宿建设方面,打造一批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如“红军驿站”民宿,从装修风格到服务内容都融入红色元素,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新的跃升,为高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推动“产业+红旅”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在乡村地区,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农牧业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产业,培育红原红色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红旅”的发展模式,带动乡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当地特色文旅发展,通过组织领航、文化赋能、保障增效,整合资源、连点成线,实现全域文旅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做好“红色草原·雅克先锋”党建品牌创建行动,坚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民众共享”的旅游发展体。构建“党建+文旅”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红原大草原“四季有节目、季季有看点、月月有活动”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培育系列文旅品牌,吸引游客旅游观光,促进牧民致富。

深耕“生态+文旅”融合沃土,开创高原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境界。在发展理念上,红原县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高原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立足“红原就是一个大草原、大牧场、大公园、大景区”发展定位,将“牧旅、文旅、体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全县全域旅游发展定位,推动服务业发展与县域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有效衔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与产业、旅游协同发展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构建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和农产品直通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当地累计接待游客29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997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0492万元,同比增长6.6%,较2019年增长1.51倍、年均增长7.07%。每一个数据,都成为红原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好驻脚,也为将来实现红原的“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时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厚植“非遗+旅游”特色底蕴,点燃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新引擎。红原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麦洼藏戏、传统马术、百旺说唱等安多游牧文化。将非遗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非遗传承保护库,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探索推行非遗工坊发展模式,创意包装生产藏戏面具、藏式木雕、传统藏毯等非遗产品,积极促进“资源”成“品牌”、“品牌”成“体系”,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厚植“非遗+旅游”特色底蕴,推动文旅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点燃民族文化创新活力新引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阿坝师院学院)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相关专题
· 四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