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玲
2025年04月09日15:20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弘揚工匠精神,是搞好職業教育的重要路徑,教育者首先要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工匠精神不僅是工匠所追尋的精神高度,同樣是教育者追求的育人力量。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大學階段是職業素養、職業理想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應以大學生思想教育與價值引領為抓手,幫助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新時代工匠精神,夯筑職業素養之基,以培養適應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的能工巧匠,承擔好為黨和國家培養好接班人這一重要使命。
強化“三進”育人:筑工匠精神之基
新時代工匠精神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職業精神,它融合了傳統工匠精神的精髓,並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價值。新時代工匠精神涵蓋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等多個方面,這些內涵不僅是從業者在工作中應具備的品質,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應積極推動工匠精神的“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一是工匠精神“進教材”。高校應積極開發特色教材,組織編寫融入工匠精神的專業教材,將工匠精神的元素貫穿於教材的各個章節。如在新能源汽修技術教材中,介紹新能源核心技術開發過程中對產品技術的精准要求,以及工程師們為追求卓越性能所付出的努力。教材中設置專門的章節或案例,介紹行業內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和人物,激勵學生學習。除了傳統的紙質教材,還可開發電子教材、在線課程資源等多種形式的教材、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技術、智能Ai,通過視頻、圖片、動畫等形式展示工匠精神的具體表現,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二是工匠精神“進課堂”。將工匠精神相關內容納入專業課程體系,開設專門的工匠精神課程或講座,如“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等,系統講解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時代內涵和重要意義。教師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採用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多方面體驗工匠精神。如案例教學,通過高技能人才的杰出貢獻,身邊勞動模范典型事跡,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的堅毅品質和高超技能。如開展“技能大比拼”項目,讓學生分組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或完成一件手工藝品,要求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在操作中感受技術魅力。邀請行業內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走進課堂,擔任兼職教師,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實踐經驗,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匠精神。同時,鼓勵教師參加相關培訓和企業實踐,提升教師自身的工匠精神素養和課堂教學能力。
三是工匠精神“入頭腦”。青年大學生頭腦靈活,接受能力強,具有批判性思維,工匠精神的入腦入心,必須講透工匠精神的內涵,講好工匠精神的故事。傳統工匠精神蘊含著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核心要素。在中國的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很多卓越的能工巧匠,如春秋時期的魯班,他制作的木工器具不僅實用,而且在工藝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准,對細節的把控和對完美的追求,成為后世工匠們學習的典范。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一批批高技能人才。如“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國防和航天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明“三系法”籼型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新時代的“焊接巧匠”高鳳林、“高空養路人”趙大坪等大國工匠,他們練就一手“精雕細刻”的絕活,為國鑄劍,他們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勇於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中國的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動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了基礎性支撐力量。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故事,讓大學生加深對工匠精神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積極投身於技能報國的實踐中。
強化文化育人:陶工匠精神之韻
營造濃厚的技術出彩,技能報國的校園環境氛圍,是提升文化育人工作實效的關鍵。高校應注重工匠精神文化滲透於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中,以工匠精神為核心職業精神進行文化育人,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一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在校園建筑布局和設施建設方面,合理規劃教學樓、實訓室、生活區等,滿足學生文化需求﹔注重增設工匠類書籍、音像資料、雕塑、人物傳記、文創產品等﹔打造工匠精神主體長廊,注重增強學生對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熟悉感和認同感。同時,注重在校規校訓、校風學風、校歌校徽等方面融入工匠文化育人的相關元素,開發相關的文創產品,讓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
二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弘揚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綻放大學生青春風採的閃亮舞台。學校積極開展“工匠節”“愛生節”“讀書節”“文化沙龍”“主體宣講比賽”等內容豐富的特色校園活動,展示師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與熱愛,展現學校不斷弘揚和傳承工匠文化的堅定信念,增強全體師生勞動光榮、技能報國、創造偉業的意識。同時,營造良好的網絡育人工作,開展“大國工匠”“優秀校友故事”“身邊的技能之星”等視頻大賽,利用校園新媒體平台,制作並推送關於工匠人物、工匠故事的系列短視頻、短劇、圖文報道,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吸引學生關注。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和踐行自覺。
強化實踐育人:練大國工匠之技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扎實推動實踐育人、激勵學生練就過硬本領,以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
一是舉辦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一方面,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能夠激發學生技能學習動力,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徑。在技能競賽方面,高校緊密圍繞學生專業與行業需求,精心設計競賽項目,如機械制造專業設置高精度零部件加工項目,以此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賽后,舉辦成果展示,長期展示優秀作品及制作過程,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園氛圍。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為學生今后的職業之路夯基。如指導學生參與校內外的各項創新創業大賽,邀請優秀創業者分享創業經驗,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創新創業大賽和實際的創業過程中,耐心專注地推進項目,守正創新,不急於求成,培養其良好的職業素養。
技能競賽與創新創業活動還可有機結合,開展聯合實踐項目,把技能競賽優秀項目轉化為創新創業成果,鼓勵學生積累多領域經驗,培養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同時,建立長效激勵機制,設立獎學金、榮譽稱號,將學生活動表現與綜合素質評價、保研、就業推薦挂鉤,激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培育工匠精神 。
二是開展校企合作。高校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對於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具有關鍵意義。高校可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從多維度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主動“走出去”,高校師生積極深入企業,將企業生產一線實例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學,讓學生在實習實訓中養成嚴謹習慣。主動“引進來”,要求優秀企業工匠進校園授課示范,進行技能展示,引導學生們尊重技術、熱愛技術。同時,校企共建學生培養機制,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將工匠精神融入評價指標,全方位激發學生培育工匠精神的熱情。高校、企業和大學生形成合力,才能讓工匠精神在大學生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培養高素質人才。
新時代大國工匠精神是對傳統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它意味著執著專注、心無旁騖,對技藝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完美,還包括敬業奉獻,以高度的職業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為事業無私付出,還體現為敢做敢為又善作善成的創新精神。高校應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突出立德樹人根本,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輸送一批批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本文作者系內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相關專題 |
· 四川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