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新時代糧安天下的答卷——評《大國良種》的時代價值與文學力量
四川羅江,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宛如一部攤開的厚重史書,每一寸肌理都鐫刻著時光的深邃印記。青山環抱間,稻田如綠綢鋪展,田壟縱橫交錯,春日裡油菜花香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秋日裡庄稼飽滿墜彎枝頭,碩果累累。浩浩江河奔涌其間,與雄渾厚重的人文歷史交相輝映,自然稟賦與文脈底蘊在此深度交融,不僅孕育出這片土地的靈秀與生機,更滋養了羅江種業的蓬勃成長,繪就出一幅兼具自然之美與產業之力的豪邁華章。
由著名軍旅作家劉裕國和作家楊俊富採寫、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大國良種》,正是一把解鎖這片熱土密碼的鑰匙,為我們緩緩揭開了羅江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壯闊畫卷。這部20萬字的紀實佳作,以扎根大地的真摯與洞察時代的敏銳,將一方水土的種業振興故事,升華為回應國家戰略的時代敘事,既彰顯著厚重的時代意義,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學價值。
《大國良種》最鮮明的特質,是因時代而發、為時代而歌,始終緊扣“糧安天下”的核心命題。作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和國家級油菜制種大縣,羅江的制種產業有著悠久歷史與堅實基礎。“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羅江區委、區政府深刻領會戰略意圖,通過深入調查研究與科學論証,整合各類資源,舉全區之力謀劃和推動國家級制種基地建設。經過數年攻堅克難的奮戰,羅江制種面積已達5.5萬余畝,年產種子930萬公斤以上,其中油菜籽產量約佔全國油菜用種量的20%,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區域到制種強區的量質齊升。在長江流域那大半個中國的良田上,隨處可見羅江良種的身影,尤其是羅江在全國率先規模化推廣的水稻油菜雙季制種模式,讓種植效益實現了跨越式提升——比單純種糧的收益提高400%,比單一制種的效益提高75%,用實實在在的成果詮釋了種源創新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立足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推進中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大國良種》以6章34節的恢弘架構,全景式呈現了羅江人牢記囑托、砥礪前行的奮斗歷程。從“守牢糧食安全第一關”到“種子公園絢麗多彩”,每一個篇章都緊扣時代脈搏,既歌頌了羅江種業的蓬勃生機,更彰顯了基層群眾響應國家號召的責任擔當。書中不僅記錄了種業科技創新的突破、制種基地的標准化建設、專業人才的培育成長,更將羅江的制種傳統追溯至清代李氏家族——這個“進士之家”曾將外地優質品種引入家鄉,讓“紋江鱖魚”等物種在此扎根繁衍,這種對優良種子的珍視與傳承,早已融入羅江人的血脈,成為支撐產業發展的精神基因。在全球化背景下,作品通過羅江實踐清晰闡釋了:種源自主可控不僅是保障糧食穩定供給的關鍵,更是維護國家主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石。
作為一道關乎食安天下的“必答題”,《大國良種》深刻分析和回答了新時代維護種子安全與改善民生的重大課題。“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品立足14億人口大國的基本國情,精准厘清了種子安全與國家安全、民生福祉的深層關聯,通過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故事,生動詮釋了“種子是現代農業芯片”的深刻內涵。在略坪鎮前龍村,全程機械化作業讓制種水稻收割效率大幅提升,平均每天可完成近200畝收割任務,畝均淨收益達1500至2000元,“公司+農戶”的合作機制與政策性保障,讓村民李小剛們得以“隻管把種子種好,別的不用操心”﹔在彝族村民地木子坡家中,油菜制種一季就能帶來萬余元收入,加上水稻種植與務工收入,家庭生活實現質的飛躍,鄰裡間的友好互助更讓他深深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溫暖。這些故事既展現了種源創新對糧食安全的兜底作用,也呈現了種業發展對農民增收、和美新村建設的帶動效應,為新時代如何平衡產業發展與民生改善提供了生動注解。
理論與實踐的深度交融,讓該書兼具指導實踐、引領實踐的現實力量。作品並非簡單堆砌羅江種業的發展歷程,而是提煉出可資借鑒的“羅江經驗”——從政策引領到科技賦能,從人才培育到產業融合,從種質資源保護到知識產權維護,完整呈現了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書中既介紹了略坪鎮長玉村的標准化基地建設經驗,也展現了調元鎮90后新農人的創新實踐,更體現了羅江與國家種業振興戰略的同頻共振——當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佔比超過95%,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穩步提升,羅江的探索正是全國種業振興行動的生動縮影。這些鮮活樣本實現了“用實踐詮釋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良性互動,為各地推進種業基地提升、技術攻關、企業扶優提供了寶貴參考,彰顯出報告文學服務現實的獨特價值。
在文學表達上,《大國良種》兼具視野開闊、思想深邃、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鮮明特點。作者劉裕國與楊俊富秉持“行走文學”的創作理念,歷時4個多月深入10多個機關部門、20多個基層單位,訪談60余名群眾,用腳丈量土地的溫度,用耳傾聽基層的心聲,讓作品滿溢著泥土氣息與真情實感。敘事上,作品巧妙實現了宏大敘事與微觀刻畫的有機統一:既以高遠視角串聯國家種業戰略與地方實踐,展現從“南繁硅谷”到羅江基地的全國種業布局﹔又以細膩筆觸刻畫丁洪生、張恆等制種人,以及地木子坡等普通農戶的鮮活形象,年齡跨度從50后到00后的從業者群像,彰顯出農業發展后繼有人的蓬勃生機。邏輯上,從種業安全的戰略意義到羅江實踐的具體路徑,再到經驗推廣的現實價值,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文化內涵上,三國文化、調元文化、詩歌文化的融入,讓這部產業題材作品更具人文厚度,成為展現羅江歷史底蘊的重要窗口。思想深度與文學質感的相得益彰,讓“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的深刻警示,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文學表達。
《大國良種》不僅是一部記錄羅江種業發展的紀實作品,更是一部詮釋新時代奮斗精神、回應國家戰略訴求的時代答卷。它以種為筆,書寫了基層群眾的智慧與擔當﹔以糧為綱,彰顯了糧食安全的戰略意義﹔以文為橋,搭建了理論與實踐的溝通紐帶。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的背景下,這部作品既為新時代報告文學創作提供了“扎根現實、回應時代”的寶貴啟示,更讓我們看到:當每一寸土地都煥發種業生機,每一粒種子都承載創新力量,糧安天下的宏偉藍圖便有了最堅實的支撐,民族復興的征程便有了最深厚的底氣。
作者簡介:徐生,軍旅生涯44年,軍旅作家,著名軍事記者。先任職於空軍運輸航空兵某團機械師,師政治部宣傳科干事,后在原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部、原廣州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處、軍委空軍政治部宣傳部任干事、科長、處長等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調入解放軍報社,歷任編輯、組長、政治工作宣傳部副主任、代主任,記者部主任、高級記者,專業技術4級。
長期組織和擔負黨和國家以及軍隊重大政治、軍事活動採訪任務,組織參加一系列全國和軍隊重大典型報道。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著有報告文學作品集《高歌在九天》《獨腿飛天人》《飛之魂》《生命之光》《雪蓮花頌——空軍雷達學院畢業學員戍邊紀實》《甘巴拉凱歌——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達站》《神仙灣壯歌——世界海拔最高哨所》《中越邊境大掃雷》《鬆嫩壯歌——98東北三江抗洪實錄》《驚天動地戰汶川》《三軍揮師玉樹》《中國大閱兵》等多部。新聞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今日鐵軍還姓“鐵”》等作品和專欄被中國新聞年鑒收藏。被表彰為“全國98抗洪搶險先進個人”,獲中共中央宣傳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
來源:中華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