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四普”展開 13項專項調查——

撿拾巴蜀大地的文物遺珠

2025年11月21日10:2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撿拾巴蜀大地的文物遺珠

成渝鐵路的重點工程瓜子岩路塹工程(局部)。本版圖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位於內江市資中縣球溪鎮的近現代革命文物轎頂山石刻題記。

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椑木鎮的沱江大橋。

位於巴中市南江縣的石飛河摩崖造像。

  天府之國四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文物資源十分豐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在四川全面展開之際,一個不僅要掌握文物數量,同時還要分門別類進行文物梳理,旨在為后續文物保護利用提供科學支撐的文物專項調查也悄然展開。記者近日從四川省文物局獲悉,這批文物專項調查包括舊石器、蜀道、古蜀文明遺址、石窟寺、三國文化遺跡、杜甫文化遺跡、三蘇遺跡等13項,它們將更細致縝密地撿拾巴蜀大地文物遺珠,摸清文物家底,最終持續守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寶。

  13個大類精准摸查特色文物資源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全國啟動。兩年來,作為文物大省的四川已按國家文物局要求結束文物實地調查,進入成果驗收階段。既然文物普查工作已覆蓋全省,為何還要“重復”進行文物專項調查?

  “展開專項調查,相當於在‘四普’的基礎上針對重點領域展開更專業的搜索,為摸清這些領域的文物資源上一道‘雙保險’。”省四普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濮新介紹,如果說“四普”的主要工作是21個市州的基層文物人在進行,那13項專項調查就主要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簡稱省考古院)的專業機構在實施。每一個專項不僅僅是調查文物,更期待借此機會實現不同的學術目標。因此,調查人員不僅僅是撒到各地進行地面搜索,更要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展開定點突破。

  13項專項調查,列出了13個任務清單。舊石器專項,旨在全面摸清四川舊石器文物資源。盡管四川近年發現的稻城皮洛遺址、資陽濛溪河遺址等舊石器遺址意義重大,但考古人員期待尋找更多更早的四川古人類文化,填補既往四川舊石器時代絕大多數地區是史前空白的現狀,增強四川遠古與我國百萬年人類史及世界史前史的密切有機聯系。同時,也能夠探索舊石器時代晚期特別是距今2萬年到1萬年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文化,推進一萬年文化史及早期巴蜀文化等文明探源研究。

  古蜀文明遺址中的三星堆遺址雖然近年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再醒驚天下,但目前還缺乏對全省古蜀文明遺址全面、系統的收集與梳理,不能構建起對古蜀文明的全局把握與認識。開展古蜀文明遺址專項調查,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關鍵薄弱環節,深化古蜀文明研究。

  石窟寺、三國文化遺址、蜀道同樣是專項調查的重要方向。四川石窟寺數量全國第一,是我國石窟寺晚期發展的代表和重要環節,有“中國石窟藝術下半闋”美譽。針對石窟寺的專項調查,將為推進並深化石窟寺研究提供數據支撐,助力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石窟寺保護管理體系。石窟寺詳盡的年代、內容等信息,還將為研究四川不同區域石窟寺造像的流行題材、風格特征等問題提供豐富材料。四川是三國蜀漢文化資源高地,保存了極為豐富的三國蜀漢文化遺跡。通過調查整理全省范圍內的三國文化遺存,將最大程度掌握其保存發展和傳承現狀,進而開展研究、利用和保護。至於展開蜀道的專項調查,不僅可以盡快摸清文物家底,盡快推進文物應保盡保和系統展示,更能用文物和研究成果實証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性。

  濮新介紹,川藏公路是“兩路”精神的重要載體,專項調查可以系統採集川藏公路四川段沿線革命文物信息,銘記當年艱苦卓絕的修路史﹔杜甫和三蘇則是四川的歷史名人,追尋歷史名人的足跡,有助於讓歷史名人“活”起來,進一步提升其在巴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而革命文物承載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三線建設遺產承載著特殊時期的國家記憶,展開專項調查將有助於構建和完善革命歷史敘事體系,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豐富的材料。

  重大發現接連不斷驚喜頻頻

  專業人員出馬,再借助各種高新技術,專項調查重大發現接連不斷。

  石窟寺,北到廣元、南到樂山宜賓都有大量遺存分布。在此次專項調查中,巴中南江縣新發現了主要開鑿於唐代的石飛河摩崖造像。這處造像地處巴中至南江、再通向漢中的米倉古道旁,開鑿於裸露地表的紅砂岩石包上。“這種以摩崖的方式將整個連接基岩的獨立石包全部利用開鑿,以達到和造像碑(石)相同功能的做法,在四川石窟中屬於孤例,豐富了四川地區石窟造像遺存的表現形式。”石窟寺專項調查相關負責人表示。

  巴中平昌縣,新發現的何家灣摩崖造像也開鑿於盛唐時期或稍晚,但它既有佛教造像,還有道教造像,並且道教造像高度模仿佛教造像,不僅沿襲了佛龕的布局和風格,還直接採用了天龍八部、力士等佛教護法神祇,為探討唐代道教造像與佛教造像的關系以及唐代川北地區的佛道關系增添了新材料。在遂寧大英縣,調查人員同樣發現了可能開鑿於唐宋時期的東岩寺摩崖造像,是四川地區少見的單獨地獄變相題材。

  最讓調查人員欣喜的是,在川西高原也有不少重要發現。甘孜白玉縣新發現的加瓦仁安摩崖造像,刻於登曲南岸的崖壁下方,內容為五尊造像和兩組藏文題記,年代為公元9世紀。這處摩崖石刻的發現,豐富了該區域吐蕃時期摩崖造像的題材。而德格縣浪多鄉志巴村摩崖石刻,則刻於雅礱江岸邊,題材為大日如來、不空成就佛等,年代同樣為公元8至9世紀。截至目前,石窟寺專項調查中,新發現的文物點位多達400余處。

  蜀道專項調查同樣發現了道路沿線99處道路遺存和重要遺址。

  在廣元劍閣普安鎮,調查人員新發現了翠雲廊徐家陔—文林鋪遺址。這段道路遺址長達19.61公裡,不僅古道保存較好,道路兩側遍植的古柏也郁郁蒼蒼。徐家陔的攔馬牆,還殘存了5根石柱。徐家陔—文林鋪遺址的發現多虧了調查人員的細心。這段道路因為主要分布在山梁上,被當地老百姓稱其為“皇柏梁”,調查人員正是聽聞這個名字才展開調查,最終有了新發現。

  在展開道路調查的同時,來自省考古院的專業考古人員還在廣元發現了三堆遺址。省考古院研究館員萬嬌介紹,這是一處以商周時期為主、漢代次之的聚落遺址,發現了商周時期灰坑、漢代窯址及陶片等遺跡,“進一步確証了白龍江沿線秦漢時期金牛道的重要線路,並且有可能將蜀道作為國家級道路的開通年代,由公元前316年秦統一巴蜀提前到先周和西周早期。”

  在13項專項調查中,舊石器專項調查的發現可謂十分豐富,迄今為止新發現的文物點位多達252處,填補了11個市州既往無明確舊石器遺存的空白。省考古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介紹,這些新發現文物點的年代從中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30萬年—距今1萬年),發現了遠古人類使用的簡單石核石片石器、阿舍利技術、莫斯特技術、細石器等不同文化類型的石器,“初步構建起了四川地區 30 萬年以來的遠古時空及文化框架。”這些遺址中,稻城皮洛遺址是目前青藏高原年代最早、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資陽濛溪河遺址是舊石器時代中期全球唯一發現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射洪桃花河遺址是我國南方地區最主要石器文化礫石石器工業傳統中石器最豐富的遺址,在整個南方地區都獨樹一幟。“最近兩年,我們發現的威遠紅岩洞遺址、稻城從前措遺址以及理塘伍金朗通遺址等,也都具有突出價值。”

  為文物保護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文物摸清家底,歸根結底是要保護好、研究好和利用好。尋找文物的專項調查,被嚴謹的文物人當成了科研課題,從不同角度展開攻關。

  古蜀文明遺址的專項調查中,考古人員在實地調查之前,首先針對相關的古蜀文明遺址文獻資料進行梳理,整理出古蜀文明的基本概況,並再次確認古蜀文明的分布范圍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涉及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的部分區域。“核心區域分布於成都和德陽,在阿壩、綿陽、樂山、眉山、雅安有少量遺址分布。”省考古院助理館員劉斌介紹,考慮到成都平原石亭江與綿遠河中下游東岸區域為此前考古工作的薄弱區域,考古人員在此展開了實地走訪、鑽探和地表踏查。

  很遺憾,這片區域並沒有發現典型的古蜀文明遺址。但對調查人員而言,沒有發現同樣也是成果,“這就排除了該區域內存在大型遺址的可能性,進一步明確了古蜀文明遺址的邊界范圍,有助於今后繼續開展古蜀文明的專項考古工作和研究。”而通過全面、系統梳理以往古蜀文明遺址的考古資料,已初步形成了《古蜀文明遺址文獻目錄》《古蜀文明遺址文物點名錄》《古蜀文明遺址地圖》《古蜀文明遺址專項調查工作報告》等成果,為深化古蜀文明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國文化遺存專項調查,同樣帶有學術研究的性質。負責該專項調查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工作部主任郭的非介

  紹,《四川省三國蜀漢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要求盡可能全面調查遺產地保護、研究、展示、開發、利用、推廣等綜合信息。專項調查不僅可以統計和修正三國遺存的相關數據,還可以借機展開非遺、民間故事傳說、特色節會等相關調查,為未來四川發展三國文化特色旅游打下基礎。調查中,工作人員不僅在自貢大安區新發現了清代自貢四大鹽商之一李亨等集資修建的關帝廟,還在甘孜州發現了大量三國文化。

  成渝鐵路,新中國成立后自主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專項調查也新發現了5處文物點。而在此之前,成渝鐵路沿線的革命文化資源中已經定級的隻有2處。這些新發現中,成都機車車輛廠燃料車間煙囪,是我國西南地區最早的內燃機車檢修基地的配套工程,垂直高度23米。它不僅是工業遺產的象征,更對研究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而成渝鐵路沱江大橋哨卡舊址,則是成渝鐵路建設以及沱江大橋修建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的實物見証。哨卡整體由石頭砌筑,建筑三面開窗,兩窗之間保留有射擊孔。作為當時成渝鐵路大動脈上的唯一一座跨江鐵路橋梁,成渝鐵路沱江大橋經濟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哨卡的設立主要是為了保障大橋的暢通和安全,防止敵對勢力破壞,確保鐵路運輸這一重要交通命脈的穩定,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於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具有關鍵作用。

  記者採訪了解到,此次13項專項調查,包括三蘇遺址遺跡、廊橋等都有新發現。為了盡可能准確採集文物信息,調查人員還採用了無人機航拍、無人機建模測繪等方式進行資料採集。在蜀道調查時,對植被覆蓋的區域使用激光雷達點雲掃描建模來判斷其林下遺跡,大大提高了調查的准確性。而針對新發現的石窟寺點位中存在的不當妝彩現象,南江石飛河摩崖造像已被文物醫生們成功“洗臉”,回到原來古朴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當地還准備化危機為轉機,將此地全力打造成鄉村石窟文化景點的樣板。

  伴隨更多文物新發現和價值確認,它們必將持續給四川歷史底蘊以及各地文旅融合增輝添彩。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